□池沙洲
“人生是一场修行。”这句话的原作者已不可考,因此只能算作俗语。
俗人都知道,修行是苦的:艰苦、清苦、痛苦。释迦牟尼修行得都晕过去了,所幸好心的牧羊女路过,给他灌了羊奶续了命。据说这就是腊八节的由来,每年我喝腊八粥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个苦修故事。
人活得好好的,谁愿意修行啊?但假如人生的确是一场修行,那就由不得你,从娘胎出来,修行就已经开始了。
比如,学校就是一个修行之地,师生都是修行者。学校有“专修”,教材有“必修”“选修”,教师有“研修”,学生有“自修”……学生好不容易熬到毕业,高兴地把书本付之一炬,但他们哪里知道,后面有无数的修行在等着,不是继续升学,就是走上社会,处处皆是修行场。
但这个世界总有一些力量在往相反的方向牵扯,比如拜金主义、消费主义、躺平思想、手机沉迷……使得修行的难度越来越大。
学校里负责教师研修的岗位越来越难做,某高中的教研室主任告诉我,最近这几年,教师的论文越来越难收上来了。高中教师本来就忙,少有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再加上无数眼睛盯着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教师不想把时间和精力分配在其他地方,哪怕一丁点儿都是浪费。
初中和小学的情况也差不多,区县级有学科论文、德育案例等评选时,教师作品能收上来20%以上的学校已经是战力满级了,有很多几十人的学校只能收三五篇,而且质量堪忧,也就是把工作总结、演讲材料、备课教案等文本改头换面拿出来凑数。
随之而来的还有教师写作水平的退步。作为一名教育编辑,这种感受尤为强烈。原先有不少60后、70后的作者,经历过诗歌复兴的年代,对文字的斟酌特别敏感,一篇文章就算不比荆山之玉,也没有几处需要修改的。
后来一批作者的理论和见识都超过前辈,文字上也还过得去,只要抓住关键问题,就不会丢掉基本盘。
可是最近这几年不知怎么了,有的作者逻辑混乱,语病百出,一个小稿子都写得特别费劲。念在选题尚可,我便舍不得扔进回收站,电话联系作者本人大修,结果返回发现只是小补。
这是哪里出了问题?
据“输入决定输出”原理,如果一个人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阅读,写出来的东西不会差到哪里去。因为语言是一种人的相互影响,语言学习是在使用过程中完成的。婴儿的牙牙学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人的母语总是比其他语言掌握得更为纯熟流畅。阅读环境如同母语环境,每天让自己多读一点书,就等于人为创设一个阅读环境,将自己浸入其中了。
那么,我们现在的阅读环境如何呢?
在“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在政府给予政策和财政的极大支持力度下,阅读已经成为一件全民免费的事情。前几天,我从一位图书馆负责人口中证实,只要你想阅读,国家基本上已经为你扫除了所有障碍。
具体来说:在任何一家图书馆(无论级别)借书,都可以还给其他任何一家图书馆;在新华书店旗下的任何一家书店也可以借书(不用购买),可以还给任何一家图书馆;一次性借书数量可以达到20本,甚至更多;如果担心白跑,可以事先在网上搜索图书馆是否有你想要的藏书;你甚至不用专门跑一趟图书馆,可以请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把书直接打包快递到你家,有的地方老年人还免运费……
这些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其实前几年我已听说,那时还是小规模试营,目前看来,已在全国主要城市和大部分地区普及并发展成熟。可悲可叹的是,相当多的人对此一无所知,而且面对如此利好消息也毫不动容,因为他们已经和书本绝缘。
人是不可以脱离输入环境的,人类单独幽闭或会产生抑郁和自杀倾向。但阅读环境并不是唯一的输入环境,而且占比很小,极易被替代。
今天有一个严重的时代病是手机病,短视频和表情包代替文字成为表达工具,以至于人们忘了应该怎样阅读、写作和说话,而这三项技能是教师研修中必不可少的。
也许有人会说,时代大潮滚滚向前,人类终究有一天会欲辩忘言,提笔忘字,这非常正常,为何要逆天而行呢?
我想,只能用本文开头的这句俗语来解释:“人生是一场修行。”修行、修炼、修悟,“修”的意义、理由、目的为何?
以我的理解,每个人都有一种不甘沉沦的核心意念,而只有通过“修”才能将人的精神上升到更高维度。升学是“修”,比赛是“修”,赚钱是“修”,甚至游戏通关也是一种“修”。“修”的方式一定是反自然的,它要求一个人暂时或彻底抛弃物质欲望,熄灭无关的念头,一心将全部能量倾注在一件事情上。
在动物界,“修”的行为似乎只发生在人的身上,“修”的时间越长,越显示出人定义的“优秀”,也更有“仙气”。
在网络上,“修”的行为还有其他叫法,如自律、自鸡、自虐、自己卷自己,听起来让人不怎么适意,有一种负重感,让人想放弃,想躺平。
那位高中教研室主任还告诉我,随着一些地方职称评审权的下放,学校对教师研修和论文写作的要求也降低了。很多时候,只要教师课上得好、工作量大、学生成绩好,也能晋级。
教师们放松了,解脱了,但只是“看似”。因为,做容易做的事,做分内的事,做自己习惯做的事,都不是“修”;人只有突破自我,冲破结界,才不会“堕入凡道”。
我常建议教师们要学会“用两条腿走路”,既要做好规定动作(本职工作),也要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寻求提升(教育研修),两者不可偏废。
当修炼到一定的境界,你就会发现,两者竟然可以融为一体,并不是说两条腿变成一条腿,而是你想去哪里根本不需要用腿,拔宅飞升,上天入地,畅游无极。这就是修行者常说的“自律即自由”。
回到当下,请从读好一本书,写好一篇文章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