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 苇
日前,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要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体系与模式,并提出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每学年不少于8课时,实现中小学阶段的全面普及。学校可将人工智能课程独立设置,也可以与信息科技(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劳动等课程融合开展。
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人工智能课,是顺应趋势而不是“赶时髦”的跟风。随着DeepSeek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人们发现人工智能不再是高深而遥远的东西,人工智能就在我们身边,和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北京让人工智能进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体系的举动,无论是在顶层设计还是具体实施层面,都为基础教育对接人工智能发展大潮开了个好头。
人工智能课进入基础教育,到底该有怎样的定位?通识课恐怕是当下最好的答案。要厘清的是,人工智能课不等于信息课,也不是偏技术层面的编程课。人工智能课也不能被一概划为“偏理科”“偏工科”。人工智能素养已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必备素养之一,只要感兴趣、肯动脑、愿动手,人工智能皆能为自己的学习工作赋能。中小学人工智能课,以通识课形式开展,以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为主,少一些知识灌输,更不要搞应试教育,理应成为共识。
人工智能课到底怎么开?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采取信息技术“AI+”、科学“AI+”、“劳动+”等形式。人工智能如何与具体学科更好融合,发挥独特优势,需要教学教研人员守正求新、大胆突破。不过有一点需要明确:人工智能在基层教育领域,更多以培养素养、激发兴趣为主,切不可拔苗助长、搞硬性考核,而是要坚守初心,循序渐进地去推进。比如北京该方案明确,小学阶段的人工智能课主要是“体验式”,初中则是“认知类”,高中重“实践性”。具体来说,小学生通过编程机器人感知人工智能交互逻辑,初中生学习数据分析优化个人学习路径,高中生则可能参与城市交通调度算法设计等。分层分类设计,兼顾年龄认知特点和不同学生的学习偏好,有利于让人工智能素养在潜移默化中落地生根。
人工智能教育从娃娃抓起,思路完全正确,但基础教育重在呵护潜能、鼓励迸发。基础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课,适宜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清晰两大命题:一是当下教育如何既培养“驾驭技术”的人才,又能守护人的主体性;二是如何循序渐进地激发人的兴趣和创新性,而不是过度拔高甚至异化人工智能教育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