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近期,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云南大学、湖南大学等多所“双一流”高校宣布本科扩招计划。新增的计划均面向国家急需的前沿技术和新兴业态,培养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优质本科扩容,迅速成为热点话题。
呼应期待,让更多孩子上“好大学”
□郑建钢
统计数字显示,我国高考报名人数从2019年到2024年已连续6年超过1000万人,2024年达到1342万人,而“双一流”高校本科招生计划并没有相应增加,这导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稀缺性日益凸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而在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也提出,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双一流”高校纷纷公布扩招计划,是对优质本科扩容政策要求的具体落实。“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一方面是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更是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既有助于缓解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也为破解教育公平与效率的二元难题提供了实践样本,同时有助于推动分类改革的实施及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上“好大学”成了广大群众的热切期盼。“双一流”高校扩招2万人,让更多优秀学子能够借由这个机遇实现华丽蝶变,特别是为农村及偏远地区学生提供了更多机会。政策明确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倾斜招生计划。比如,复旦大学30%扩招名额投放边疆省份;武汉大学启动“乡村振兴专项计划”,提升农村学子进入顶尖高校的机会。此举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改善教育生态,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是保障民生、增强教育公平性的关键举措,也有助于缓解广大家长及考生的焦虑情绪。
“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通过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增加优质教育覆盖面,能够缓解长期以来存在的优质本科资源紧张状况,较好地实现规模扩张下的教育生态重构,为更多学子打开梦想之门。与此同时,“双一流”高校扩招聚焦学科交叉与前沿技术领域,传统学科在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发生变革,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也将倒逼学生从“应试型”向“终身成长型”转变。
回应需求,聚焦前沿领域
□李 平
2025年“双一流”高校本科扩招,实则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重塑人才供应链的关键落子,通过瞄准国家战略,优化高等教育布局,为国家战略领域精准输送人才。
如果说此前的扩招不断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迈进,此次扩招则被视作高等教育从“量”到“质”转型的关键节点,聚焦国家战略领域、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标志着扩招从规模扩张向精准供给的转变。
眼下,不少“双一流”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统筹做好前瞻布局及规划。首先,聚焦前沿技术与交叉学科。各校的扩招重点均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急需领域。清华大学成立本科通识书院,强化人工智能与多学科交叉培养;北京大学新增计划主要依托元培学院、信息技术科学学院、工学院等进行培养,突出基础学科与新兴技术并重;武汉大学则新增机器人工程、智慧能源工程等专业,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其次,着眼于补齐产业人才缺口。截至2025年,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关键科技领域的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人才缺口比较大。“双一流”高校通过扩招,将直接对接产业需求,如上海交通大学重点布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学科,中国人民大学新增“AI+智慧治理”等跨领域专业。与此同时,各校通过创新人才培育机制、注重创新人才培养、重视学科交叉融合、重构学科生态、强化实践教学等,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再次,强化资源整合与区域平衡。各校将扩招名额向中西部、农村地区倾斜;结合地域特色培育优势学科,避免同质化竞争。比如云南大学扩招300人,强化理工农医类学科建设,服务西部地区产业升级、推进教育公平。
此次扩招不失为一次难得的发展契机,“双一流”高校要以国家战略为锚点、质量为底线、特色为优势,通过精准扩招实现从“量”到“质”的跃升。同时要建立动态预警机制,防范资源错配、评价僵化等风险,真正将扩招转化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优质本科扩容,关键要 做好“优”字文章
□陆玄同
在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的关键阶段,多所“双一流”高校相继宣布本科扩招计划。这场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的优质教育资源扩容,既是对教育强国建设的主动回应,更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探索。要让这场改革真正成为提升国家创新力的战略支点,关键在于做好“优”字文章,在扩规模中强质量,在调结构中创特色。
从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书院班,到上海交通大学锚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卡脖子”领域,再到西安交通大学聚焦储能技术、医工交叉,各校扩招计划无不紧扣《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要求。这种以国家需求为坐标系的人才培养定位,既跳出了摊大饼式扩张的窠臼,更破解了“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困局。当高校将扩招指标转化为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资源以及教育供给侧的精准发力,才能真正转化为创新驱动的澎湃动能。
其实,面对人工智能引发的教育革命,多所高校已启动深层次教学改革。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传统优势学科中注入数字治理新内涵;中国农业大学创设院士班、卓越工程师班,将粮食安全等国家命题融入培养全流程;中山大学统筹相同和相近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学术评价标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这些探索昭示着,优质扩容绝非简单增加学位数量,而是要通过重构知识体系、革新评价标准,培养既能驾驭技术变革,又深具人文底蕴的“π”型人才。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星所言,这种结构性调整“既能缓解个体焦虑,也有利于优化人才结构”。
当然,优质扩容也必须破解“大楼与大师”的协同难题。国家发改委推动的“双一流”高校新校区建设,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上海交通大学崇明校区的落成,体现着硬件保障的未雨绸缪;而清华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配置、管理保障措施同步发力”的承诺,则彰显软实力提升的系统思维。当宿舍床位、实验设备等“硬投入”与教学理念、治理能力等“软建设”形成共振,扩招才能真正转化为育人效能的提升。
站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起点,优质本科扩容承载着破解关键领域人才短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的双重使命。这场改革既要警惕“重规模轻质量”的惯性思维,更要避免“一窝蜂”式的专业重复建设。唯有坚持战略导向、创新驱动、资源协同“三位一体”,才能让扩招之“量”转化为育人之“质”,为民族复兴锻造更多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