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刘桐青
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强调,要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实质性贯通,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整体性跃升。近日,记者走访了浙江师范大学,校长邱利民表示,作为省首批重点建设高校、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浙师大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精神为指引,聚焦育人初心、铸魂使命,统筹推进“1368”总体布局,奋力实现高水平大学建设新突破。
记者:学校将如何贯彻落实全省教育强省建设大会提出的“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取得新进展”这一要求?
邱利民: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将聚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守正创新构建时代新人培养的新格局。
一方面要聚焦培根铸魂,全面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进一步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工程,以教育部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示范项目等为载体推动“大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强化“大思政”工作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多元主体落实育人责任、全过程贯穿育人环节、多样化要素融入育人系统的良好育人生态。
另一方面要聚焦师范特色,全面提升卓越人才培养能力。坚决扛起“树两代师表,铸两代师魂”使命担当,矢志培养未来卓越教师,树立教师教育典范标杆。在“十五五”规划中,进一步夯实师范根基,加大师范教育投入,优化师范专业布局,加强师范类课程体系建设,强化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培养,提升教育实践环节质量,实现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师范教育优势,辐射带动区域基础教育发展,通过教师培训、教育帮扶、协同教研等方式,在推动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上展现新担当。
记者:AI的快速发展或将对未来的教育带来深远影响。学校如何利用AI深化面向未来的教师培养?
邱利民:我们将坚持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AI for Education”向“Education for AI”深化,用AI激发师生的创新基因,探索AI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
学校通过深化“人工智能+”教师教育改革,构建面向人机协同的教师教育课程新体系,将AI教学应用的知识和能力纳入师范生通识教育体系;推广基于AI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与海康威视等企业联合研发教学能力智能评测系统、一体化教学能力分析测评体系等,面向全校师范生开放使用;支持面向未来教育实践场景的硬件升级,新建一批“AI+教学方法”智能实验室和未来教室,强化师范生人机交互能力、学习指导能力、有效德育能力培养等。努力成为在教育领域应用AI最广泛、最深入的师范院校,为创新浙江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
记者:学科建设是高水平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学校目前新取得了哪些成绩,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邱利民:学校数学学科ESI全球排名已进入前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首次进入前100名,位列世界第68位、国内第7位。我们将对标大会“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实质性贯通”要求,聚焦落实高水平大学“一校一策”方案,全力推进特色鲜明的一流建设。
首先是强化体系重塑,举全校之力冲刺学科登峰。持续优化学科交叉融合建设机制和学科资源配置,聚力实施学科筑原造峰工程,通过专班、揭榜挂帅、人才特区等一揽子制度,全力推动数学和区域国别学登峰学科建设。
其次是强化内涵发展,汇全校之智推进科研提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复信精神,学校坚持把国家所需、未来所向、学校所强紧密结合起来,持续擦亮非洲研究“金名片”;精准实施科学研究突破工程,强化有组织科研,做大做特科研团队,通过打造高能级大平台、攻坚高质量大项目、突破高水平大成果,打造具有浙师特质的科研高地。
最后要强化融合创新,聚优势资源服务区域发展。学校紧扣新质生产力要求,强化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深化浙江光电子研究院、“产业光源”大科学装置,成立杭州自动化学院,有效打通科技成果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之间的联通渠道,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人文社科与人工智能学科优势,推进学科交叉,深化“文化+科技”,赋能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
记者:改革创新是推进高等教育整体性跃升的关键,如何深化改革创新,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
邱利民:我们将以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创新改革模式、加大改革力度,完善校园内部治理结构,提升治理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持之以恒开创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学校将统筹推进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办学治校活力。坚持依法治校,不断完善以《浙江师范大学章程》为统领的制度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牵引学校综合改革,扎实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持续修订完善校内各类考核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教学模式改革,优化校院二级管理、教师教育、学部建设等体制机制。
同时,升级拓展服务平台,进一步打造美丽智慧浙师。全力推进校园基础设施提质工程,高质量谋划“两重两新”项目,稳步推进学生公寓项目、理工科实验中心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数智校园迭代升级,强化AI赋能,拓展跨学科合作、跨文化交流的渠道与平台,营造更加开放与包容的育人氛围,塑造现代化、智能化校园新生态。构建校园“大安全”工作体系,推进“1+8+N”为主体的智能协作平台建设,有力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共建共享平安美丽幸福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