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邵焕荣
浙江大学开设“人工智能基础A/B/C”系列通识课程、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推出“一体两翼”AI课、温岭市九龙小学打造“普修—选修—特修”三级课程链……随着AI热潮渐起,我省各大中小学纷纷“试水”AI课程。
与此同时,课程定位模糊、教学内容泛化、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也随之显现。在AI时代,该如何构建系统化的AI课程体系,建强AI课教师队伍,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助力AI课“走新”更“走实”?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多所大中小学校——
大中小学齐上阵,分层分类讲AI
离AI通识选修课上课还有40分钟,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大二学生李承举就来到教室,选好了一个靠前的位置就座,满怀期待地等着上课铃声响起。这门课干货多,实用性强,“每次靠前的座位都是要抢的”。
本学期,杭电首开AI通识选修课。课程一经推出,便“火爆”全校,不仅课堂上座率超120%,还出现了60校联动、线上线下4000余人同频学习的盛况。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在大中小学普及AI教育,必须构建系统化的AI课程体系。“分层分类是我校AI通识课程的最大特色。”浙大本科生院院长、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吴飞介绍,“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先修基础和学科背景,为更好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我们的课程‘人工智能基础A/B/C’三类分别对应着创新人工智能、使用人工智能和了解人工智能的素养培养目标开展。”
杭电则致力于打造“1+X+Y”的AI课程体系,要求在校生必修1门AI通识必修课程,各专业开设X门与AI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同时每个学科面向全校开设1门AI前沿交叉通识选修课程,构建Y门跨学科学习课程。此外,后续还将开设系列“AI+X”的微专业群,以深化数字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
“我校则始终坚持以人工智能为特色,探索构建区域大中小学科创教育一体化新范式。”杭州市瓶窑中学校长胡胜海介绍,作为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近年来,在余杭区委区政府和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携手杭电遵循“基础普及—兴趣激发—能力培养—创新实践”的递进模式,创办“立人科创班”,在校内打造了通识型、实践型、研究型三级AI课程体系,同时面向全区中小学生开设了“项目化融合课程”“跨学科融合课程”和“跨学段融合课程”,构建了覆盖“小初高”和针对拔尖人才的“高中—大学”“双贯通”培养体系。目前,共有23所小学和3所初中使用该校研发的AI课程。
引育并举,建强AI课教师队伍
采访中,记者发现,作为新兴领域,AI专业人才眼下相对稀缺。同时,不少中小学的AI课教师并非信息技术专业出身,缺乏系统的技术培训,专业素养不足。上好AI课,授课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为上好AI通识课,浙大汇全校之力,经过招募和筛选,组建了一支跨学科、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团队现有教师67名,来自全校29个学院,涵盖所有学部。团队组建后,该校又专门通过专题培训、集体备课、交流研讨等方式,助力AI课教师不断构建数智时代先进的育人理念、掌握AI领域的基本知识、提升人机协同环境下开展教学的能力、拥有数智技术辅助的科研创新能力,以及坚守科技向善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全方位提升AI课教师的AI应用与创新教学能力。
杭电也有自己的独特举措。学校与当地AI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挂职期间,教师还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了解行业的最新技术和需求,积累实践经验。
在区域层面,杭州市临平区也开展了一系列积极尝试。自2019年起,针对“专业师资匮乏”这一中小学AI教育实践的最大制约因素,围绕中小学AI课教师培养的目标、策略及实施保障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提出了AI课教师应具备的“六维”能力与素养模型,形成了建设教师梯队、搭建研训平台、推进科研促教等策略,并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该区AI课教师已指导学生累计获各类奖项近400项。
此外,我省各地各校还积极引入高校、科研院所及AI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作为AI课兼职教师,探索构建起更加灵活、动态的师资供给体系。浙江工商大学携手校外实践导师,共同开发DeepSeek培训通识课程“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实践”;浙大城市学院附属学校在校内开设AI未来馆,引入浙大城市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潘树文教授团队,每周进校给学生上两个课时的AI主题社团课;杭州市教育局则联合浙大人工智能专家团队,推出杭州市中小学校“与AI同行”人工智能教育通识系列讲座。
从“开起来”到“优起来”
当前,在政策东风下,大中小学AI课遍地开花。在课程快速普及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实现从“开起来”到“开得好”的转变,逐渐成为各地各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在教材编写、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资源扩充等多个维度同步发力。
近日,为配套支撑AI通识教育教学工作,浙大发布了《人工智能通识基础》系列教材,分为理工农医版、社会科学版和人文艺术版,在全国率先按学科类别出版AI通识系列教材。
“AI教育,教材先行。早在通识课开设之前,我校教材编写工作就已提上日程。去年下半年开展试点班教学的同时,课程组教师也同步开展教材编写,教材章节与授课内容精准匹配,并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不断优化。”吴飞介绍,除了纸质教材,浙大还同步开发了“智海”新一代AI科教平台,为AI通识课程提供丰富的实训项目。通过该平台,学生可以自己撰写代码或调用已有模块进行模型开发、训练和部署,做到学以致用,破解“学了一堆,却不会用”的困境。
而在杭电计算机学院教授殷昱煜眼中,开设高质量的AI课程不能仅靠学校“闭门造车”,必须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AI企业的深度合作。作为学校AI通识选修课程的负责人,早在开发阶段,他就先后深入华为、同花顺等知名企业取经,并与企业共同开发AI课程,还邀请企业专家进校授课。“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AI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更为学生搭建了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桥梁,有效地提升了课程的实践性、专业性、前沿性。”殷昱煜说。
“课堂教学模式也要变。”温州市岙底小学教师王佳坦言,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满足AI课程的教学需求,创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推行项目式学习是关键一招。该校开设了“人工智能识别校园植物”微项目课程,通过项目化学习,引导学生拍摄采集植物图像数据,整理各类植物的数据集,再通过AI机器学习模块进行分类训练,最后将训练好的模型集成到应用中。“通过真实的项目案例,学生不仅加深了对AI的了解,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王佳说。
此外,上好AI课,还需建设相适配的教学环境。近年来,为有效推进“一体两翼”AI课程的实施,浙师大附中就专门整合教学空间和设备建设了“三级人工智能教育环境”,共800平方米左右空间,包括信息科技专业教室、人工智能专业教室、尖峰创客空间,以确保分层分类教学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