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3月11日 星期

重点高中“去标签化”关键在教育资源均衡


□汪昌莲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董事长陈伟志建议,逐步淡化重点高中标签,深入推进中考制度改革和试点工作,完善制度建设促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陈伟志的建议,得到了众多网友的认同。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校际的结构性失衡,制约了教育公平发展。淡化重点高中标签,并非简单的改头换面,而是要撬动教育公平深层变革的关键支点。

重点学校制度诞生于特定历史时期,却在时代演进中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马太效应”。有数据显示,重点高中教师中高级职称占比较高,普通高中则明显偏低;重点校的生均教育经费远高于普通校。这种制度性落差,制造了教育领域的“隐形阶级”,加剧了社会焦虑。上海某重点高中校长坦言:“我们就像教育体系中的抽水机,不断虹吸优质资源,但代价是基础教育生态的失衡。”

破解这种困局,需要重构教育资源配置逻辑。浙江“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颇具启示,即通过城乡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引导城区优质师资向农村流动。依托“数字教育资源池”建设,城乡学校通过同步课堂、双师教学等技术手段实现资源共享。这种毛细血管式资源流通机制,正在消融重点与非重点的绝对界限。而深圳实施的“教育人才蓄水池计划”,通过专项支持、跨校合作等方式优化师资配置,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这些举措打破了教育资源单向流动的固化格局,形成了良性循环生态。

教育资源均衡化,绝非平均主义的简单摊派,而是构建精准滴灌的供给体系。成都通过‌多维度评估工具‌、‌动态调整机制‌和‌跨区域协作‌,构建了一套隐性的教育资源配置监测体系,其核心目标是通过数据驱动和政策创新,推动全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硬件层面,广东推进教育基础设施标准化工程,推动全省高中教育硬件设施显著改善。更为深刻的是评价体系的变革,自2022年起,江苏已明确严禁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学校、教师,并禁止公布或炒作升学率、高考“状元”等,通过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并提出以“法治度”指数衡量教育发展水平。

淡化重点高中标签,不是否定优质教育,而是打破资源垄断,让每所学校都能找到独特定位,让每个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当教育资源均衡化从政策蓝图走向实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硬件设施的趋同,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