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委员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千言万语汇聚成一个目的——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谢伟锋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青少年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心理健康问题也愈发凸显。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依然是备受关注的议题之一。代表委员们从“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一体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打造‘家校医社’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许多思考和建议。这些声音来自大学副校长、企业家、律师事务所主任……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委员从不同角度建言献策,千言万语汇聚成一个目的——守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身体与灵魂,都应奔赴在前行的道路之上。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是人民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重大课题。然而,在社会层面,尚未形成成熟的身心健康一体教育理念,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缺乏有效联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约14.8%的青少年存在抑郁风险。与此同时,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肥胖率、近视率呈上升趋势。“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一体教育”的建议,着眼于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上加入身体发育、身体健康、身心相互作用等知识,补齐原来的短板,让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青少年在面对“成长烦恼”时能得到更全面的支持。而这,也正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教育不是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带动青少年主动探索、自我成长的过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将有力地帮助青少年构建起心理防护墙。从情绪管理的小技巧,到压力应对的有效策略,再到自我认知的深度探索……这些内容可以在课堂上以必修课的形式加以传授。与此同时,规范课程设置和师资配备。青少年时期或许是同伴关系对其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时期。在这个阶段,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养成情绪管理和压力应对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
青少年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家庭、学校、医疗机构、社会各界协同发力,是使该项工作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打造‘家校医社’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这一建议,着眼于解决之前各方协同不力的问题,加强体系建设以凝聚力量。当然,构建这一体系并非一蹴而就:家长要多抽出时间陪伴,让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学校要不断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提升师资整体水平;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社会各界则要积极参与,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资源……只有多方联手,多维发力,方能为青少年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心理健康保护网络。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呵护关怀,需要在具体事务上见真章、看实效、得成果。期待这些建议尽快落地实施,为青少年筑牢身心一体的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