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义亭镇义亭小学 龚琴娟
“小Y开学以来表现都挺好,没有哭过。谢谢老师关心。”小Y妈妈说。小Y是一名一年级女生,我用近两个月时间治好了她的“上学爱哭病”。
对付这种“小哭包”,10多年前,一位老教师曾给我上过生动的一课。
当时我任一年级某班的班主任,班上有一个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不弱的漂亮女生,当我第一次看到她被父母硬拽着进校门时,非常不解:“在学校里表现很好,为什么会不愿上学呢?”
我安抚了父母,跟学生聊了会儿天,牵着她的手进了校园。我不知道,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接下去几天,她上学依然闹情绪。好好劝说、严肃教育都无效。我跟她的父母分析:没有学业压力,没有同学矛盾,没有教师批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家长提出一种可能性: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女生的妈妈是教师的好朋友,教师平时非常照顾她,还时常把她抱在怀里。上小学后,没有这样的待遇,女生心理上产生了落差。
那时我瞬间想到的是:“为什么你的孩子就得是中心?为什么你的孩子要格外被重视?为什么你的孩子在幼儿园被优待,上小学还要被优待?”
我答应家长会多关注孩子,却觉得应该公平地对待所有的学生。
我的那些肯定与鼓励果然没能满足学生内心被优待的需求,送她上学的队伍不断壮大,我的态度也从开始的温和发展到严厉:“你们家不要来这么多人送孩子上学。”
“有家长在你都这么凶,没家长在还不知道怎样呢?肯定是因为你太凶了,孩子才不愿来上学。”学生的爷爷嚷嚷要到校长那里去投诉。
尽管我的本意是想让家长试试冷处理,但可能当时我选择的语气不合适,使家长产生了负面反应,场面一时陷入僵局。
“怎么了?”从一旁经过的老教师张志刚问道。
知道是学生上学闹情绪后,他扬扬手中的美术书,问道:“要不要跟我去玩剪纸?”
学生大约是意识到自己闯祸了,就乖乖地跟着张老师走了。一节课后,张老师把学生送到我班里,跟学生说,以后还可以去找他玩,又对我说:“孩子嘛,多哄哄就好了。”
后来张老师路过教室,还会时不时地关心一下,邀请学生去办公室玩剪纸,她就没有再闹了。
我意识到,这个女生本身并没有错,她只是之前教育不当的受害者,她需要的是一个能帮助她认识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师。
由于缺乏经验,我在工作中带入了个人情绪,丧失了作为教师的专业立场,最终导致矛盾升级。张老师则以他无私助人的情怀,用美术的专业魅力迅速与学生拉近距离,令我肃然起敬。
此后多年,我一直坚持学习心理学,也取得了心理健康教育B证。
如今,当又一个小女孩在我面前啼哭时,我终于能放下心里的种种成见,以一名教师应有的素养帮助她融入小学生活。
在过去的短短一个学期里,我也像张老师那样,用美育的亲和力化去学生的戒备心理,和学生一起玩黏土、画画,帮助她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