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日记在沟通师生情感、缓解学生心理压力及促进学生自我反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桐乡市振东小学 李亚娟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在规范行为的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实践表明,指导学生撰写心理日记,搭建班级心育平台,能实现润物无声的辅导效果。通过心理日记,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内心,及时解决问题。
一、沟通情感
师生之间由于种种原因,有时会产生一些误会,使师生关系紧张,而心理日记可以化解误会。以一次课堂误会为例,笔者发现一名性格内向的女生在课堂上转身与后桌交流,当即予以批评。直到阅读她的心理日记才了解到,她当时是在回应后桌的请教,却意外受到批评,感到非常委屈。笔者当即在日记中诚恳致歉,并于次日当面表达歉意,最终获得了学生的谅解。这一案例充分展示了心理日记在化解师生矛盾中的独特价值:既避免了面对面解释的尴尬,又为双方提供了冷静思考的空间,使情感交流更加顺畅愉快。这种间接沟通方式,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消除困惑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困惑,如果不能及时妥善解决,这些困惑极易演变为日后的心理问题或人际交往障碍。以一名学生的心理日记为例,她写道,自己从五年级开始性格发生显著变化,从温柔变得易怒,常想对他人大吼大叫甚至动手,导致同学疏远她,进而产生自我怀疑,甚至担心自己患有精神疾病,不敢与人交往。
笔者认为,这是青春期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变化引发的心理困惑。如果不及时疏导,这种持续的自我否定可能导致社交障碍。因此,笔者采取了个别辅导的方式,通过约她去操场散步传递关心,并积极引导她正确认识青春期变化。在交流中,笔者分享自身经验,将青春期比作“浑身长刺”但终会平稳度过的特殊阶段,并建议她通过深呼吸和自我暗示来管理情绪。辅导效果在随后的反馈中得到验证,学生给笔者留下纸条,反馈她的心情已轻松了很多,并表示愿意尝试笔者建议的方法。青春期学生正处于自我认知的迷茫期,他们往往在困惑中孤独徘徊。作为教育者,唯有通过心理日记及时地发现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化解困惑,才能引导他们顺利度过这一特殊时期,为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宣泄烦恼
如今,班级中许多学生都有兄弟姐妹。有些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偏心,加之部分父母工作繁忙、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导致学生情绪压抑。由于不愿与父母沟通,又缺乏倾诉对象,他们的情绪长期得不到释放。这时,心理日记成为他们宣泄烦恼的重要平台。通过书写发泄不满和愤怒,学生们能够实现情绪转移,减轻心理负担,从而有效调整心理失衡状态。
一名女孩在心理日记中倾诉:每当与弟弟发生争执时,无论对错,父母总是责备她,认为“姐姐要让着弟弟”。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让她感到委屈。这则日记反映了二胎家庭的典型问题。为此,笔者组织了几个有相似经历的学生进行午间讨论。讨论中,学生们纷纷倾诉委屈。笔者也分享了自己作为姐姐的经历,引起了他们的共鸣。当被问及现在与弟弟的关系时,笔者分享道,如今弟弟会在我困难时伸出援手,父母看到我们相亲相爱也倍感欣慰。这个故事引发了学生对爱与包容的思考。通过心理日记,学生们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出口,有效调节了心理状态,能够更好地应对成长中的困扰。
四、自我反省
书写心理日记的过程也是学生觉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以一名学生的日记为例,他详细记录了一次“好心办坏事”的经历:他发现卫生间漏水后,试图拧紧水龙头却意外将其拧下,导致同学议论纷纷,老师也批评了他。尽管感到伤心,但他反思自己做事不够周到,决心今后要多动脑筋,避免蛮干。这篇日记清晰地展现了学生在面对意外事件时的困惑与心理波动,以及通过自我反思完成的心理调适。通过心理日记这种自省方式,学生能够有效化解内心的不安,实现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