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绿植养护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审美能力、责任意识、团队协作等方面获得成长,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湖州市滨湖高级中学 郭莉娅
核心素养理念强调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绿色温馨、积极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其中,班级绿植养护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能够让学生在养护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增强责任意识、深化情感体验。基于此,笔者开展了班级绿植养护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感受生命之美,释放学习压力,充分发挥绿植养护的育人价值。
一、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
高一新生从初中步入高中,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往往会产生孤独感,需要较长时间适应。绿植养护为构建合作关系提供了独特契机: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班级成员间的互动性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得到强化,使班级逐渐成长为一个更具凝聚力的小团体。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平等交流的基础,更是学生信任教师的前提。自创建绿植区以来,许多学生主动与笔者分享养花经验与趣事。通过这一共同话题,师生交流日益深入,从花卉养护延伸到学习、生活乃至人生意义的探讨,关系日渐紧密。
绿植养护不仅美化了教室环境,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氛围,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思维。以绿植为媒,师生之间绽放出一朵“情感之花”,有力推动了班级的和谐发展,充分彰显了绿植养护的育人价值。
二、以自然启迪成长
园艺疗法作为一种通过植物栽培促进身心健康的治疗方式,已逐步融入教育实践。在参与植物种植与养护的过程中,学生亲历了从萌芽的希望到抽枝的期待,到最终收获丰收的喜悦这一情感历程。这种体验不仅带来了积极的心理感受,更引发了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深入思考。面对高中阶段快节奏的学习生活,许多学生承受着巨大压力,却缺乏有效的调节方式。而教室窗边的绿植恰好成为一剂天然的心灵良药:在课余时间呼吸新鲜空气,凝望那片翠绿,烦恼也随之消散。学生们为嫩芽的萌发而欣喜,在修剪枝叶、捉虫除害的过程中既陶冶了情操又缓解了焦虑情绪。
一次考试后,班上有几个学生因成绩与付出不成正比而情绪低落。笔者以班级绿植区的瑞香为例,讲述了由于气温异常导致其未能如期开花的故事——虽然花期延迟,但饱满的花苞预示着将来的绚烂绽放。借此,笔者将挫折教育融入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厚积薄发的道理。这种以自然现象为载体的教育方式,远比空洞的说教更具说服力,它教会学生珍爱生命、尊重自然,体会成长的艰辛与美好。在绿植养护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自我调节,更培育出了“心灵之花”。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供了独特的实践路径。
三、以绿植养护培育责任意识
班级绿植区的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自班级组建两年多来,笔者并未安排专人负责,也很少直接参与管理,而是通过偶尔的经验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承担养护工作。令人欣慰的是,班级学生展现出强烈的劳动意识和奉献精神:在学习之余,他们主动承担浇水、施肥、杀虫、修剪、换盆等日常工作;天气转冷或刮风时,他们自发将植物搬进教室;寒暑假期间,为避免花草无人照料,学生们更是将其领养回家,精心呵护。
绿植养护不仅是一项劳动实践,更成为跨学科学习的生动载体。在化学课上,学生们通过测量土壤酸碱度理解化学原理;在数学课上,通过计算营养液配比强化数学应用能力;在生物课上,学生栽培的菊花成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的材料。将课堂知识与养护实践相结合,既增加了学习趣味性,也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绿植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持之以恒的悉心照料。在长期的养护过程中,学生们逐渐培养起责任意识和细致的观察能力。这对他们的品格塑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片生机勃勃的绿植区,不仅见证了师生们的辛勤付出,更绽放出一朵象征着热爱劳动、勇于担当的“奉献之花”。
四、营造和谐氛围
教室环境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美好、温馨的教室环境能够发挥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功能,有助于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绿色能够使人感到平静和放松,有助于情绪的稳定。
一次自习课上,笔者发现班级纪律欠佳,本想严厉批评,但看到教室门口的绿植区后,便改变了教育方式。笔者对学生说:“我们班的绿植如此安静,今天的班级氛围却与它很不协调。”这种以绿植为媒介的温和提醒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后一段时间,教室自习氛围明显改善。学生们在烦躁时抬头看看花草,植物营造的安静氛围帮助他们远离喧嚣,静心养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让教室绽放出“静谧之花”。
陶行知曾指出,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班级绿植养护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更让学生在养护过程中收获了审美能力、责任意识和情感体验的多维成长,是一项颇具价值的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