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应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温州大学 朱海永 杨效泉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支撑,也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来源。党中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重要论断,并作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的战略部署,深刻反映出构建适应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研究生培养范式的重大价值,为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一、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意义
研究生培养兼具教育属性、研究功能和人才价值,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
(一)研究生培养具有鲜明的教育属性
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和最终阶段,研究生教育不仅限于研究生教学本身,而是辐射和影响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层面,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支柱。相关数据显示,研究生培养水平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质量的影响。
(二)研究生培养具有突出的研究功能
相比本专科生,研究生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大学生,同时也是导师的科研助手,承担着重要的研究职能。教育部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在新增的院士和国家科技三大奖第一完成人中占据了大约三分之二的比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成员中,超过50%是在读研究生。从“嫦娥”飞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到航母入列,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成功背后,都有研究生积极贡献的身影。这表明,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已经成为科研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未来将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三)研究生培养具有重要的人才价值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战略部署。要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教育部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目标,不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累计向社会输送了60多万名博士、650多万名硕士,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源头活水”。目前,我国正处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关键阶段,研究生教育不仅大有可为,而且必须大有作为。
二、构建新时代研究生培养范式
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必须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我们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原则,追求科技自立自强,以人才引领驱动发展,努力构建一个“教育培养优秀人才、人才引领科技创新、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范式。
(一)探索“以硕带本、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新模式
本硕贯通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它通过有效衔接本科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了课程学习、实践与科研活动的全程贯通,打破了本硕学段的壁垒,打通了培养环节。高校在本科阶段教授部分研究生课程,不仅使本科生能够提前接触学科前沿知识和研究动态,实现知识的深度积累和广度拓展,还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有效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同时,高校还应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加强本硕之间的联系,增加本科生获得指导的机会。通过组织硕士生指导本科生开展实验(调研)、申报课题、撰写论文等活动,能够在实践中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同时锻炼硕士生的教学和指导能力。
(二)构建“以研促学、研学一体”科研育人新体系
科研育人在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能够推动科研与教学的同步共振和深度融合,有效解决“研”与“学”分离、“教”与“学”脱节的难题。构建“以研促学、研学一体”的科研育人新体系,包括设立学科专题课程和学科前沿导航课程、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等,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和内驱力。教师应充分利用科研平台和教学实验室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以赛代训、赛训相济”学科竞赛新路径
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探索“以赛代训、赛训相济”的学科竞赛新路径。学科竞赛是展示学生个人能力和学术潜力的重要平台,在校级层面需配套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制度,鼓励和引导研究生及其导师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以实战提升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还需加强对学生在科研实验、申请专利、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等环节的精准指导和系统培养,确保学科竞赛成为研究生精进学业、促进个人成长的有效途径。
(本文系浙江省“十四五”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