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学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2月21日 星期

青年教师成长需要文化的滋养


□绍兴市上虞区教师发展中心 陈琳琳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的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而中国教育发展的生力军就是广大青年教师。青年教师的成长关乎教育发展的高度,也关乎学生成长的水平。

那么,如何爱护好、培养好、使用好这支生力军,让其深深扎根于华夏的广袤热土,用他们的理想和热爱、青春和汗水,浇灌教育之花绽放呢?

文化是社会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一个地区传统习俗、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的综合表现。青年教师的培养要“以文化人”,用教研组文化的浸润和感染,给青年教师以明灯和家人的感觉,燃起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笔者刚参加工作时,有幸进入到一个和谐奋进的教研组团队。

每周,我们在固定时间研讨工作计划,确定教学任务和重难点,同时集体备课。组长要求青年教师说课阐述本周教学内容的相关重难点,老教师点评,探讨有关问题的课堂处理。

每月,我们会安排集中听课或“同课异构”教学研讨。

每学期,我们举行学术周活动,各年级选出教师展示优秀课例。备课组群策群力,帮助开课教师磨课,每位青年教师撰写听课反思。

这样的教学科研氛围,促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不但早早站稳讲台,还能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体验教师职业的成就感。

而和笔者同时分配的一位同事,所在的教研组内不少教师都是各自为政,资料都是单独印制的,遇到各类展示课、公开课大多推托,让刚参加工作的、还什么都不懂的青年教师去上。

青年教师一旦在公开场合、在领导和专家面前留下不好的印象,对其信心的打击是十分致命的。久而久之,这位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就显而易见了。

因此,要搞好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首先要搞好教研组的文化建设。学校领导层面、教研部门和其他部门,要积极搭建教研组文化的交流和评比平台,让青年教师的成长“有榜样引领”“有同伴竞争”“有家人支持”。

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既要磨炼课堂教学能力,又要锻炼班级管理能力。作为青年教师成长的主阵地,学校是一片有着文化土壤的场域。学校的文化建设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少青年教师一毕业就担任班主任,成为“孩子王”,既有优势——和学生没有什么代沟,很容易打成一片,也有劣势——和家长的沟通、和课任教师的协调、对班级发展的整体把握等方面欠缺火候。此时如果没有科学的指导和规划,没有相关的岗位培训和学习,很多青年教师会在这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甚至是“鸡飞狗跳”中,磨灭当初的热情和曾经的雄心。

因此,青年教师的成长要根植于学校文化的土壤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学校这个“伯乐”在完成教师的岗位招聘后,对“千里马”要有完善的培养计划,提供科学合理的发展平台,创造成长和实现价值的机遇。如建立“师徒结对”“校本培训”“跟岗锻炼”“以赛促研”等多种机制,系统规划青年教师的学科专业成长、行政管理能力、育人水平发展路径,助力青年教师找到奋斗的方向、明确努力的途径、激发拼搏的热情,促使他们走上成长的快车道。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