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学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2月21日 星期

深度教研撬动学习方式变革


□平湖市教师进修学校 吴林妹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受经验主义教学影响,课堂教学存在标签化现象,新理念与语文课堂仍然割裂。为此,笔者通过“问研—聚研—深研”机制,立足教师的真实需求,强化教研前置性研究学习,以凸显课例研究的验证性。

一、问研:问诊单先行,锚定问题求突破

问研就是加强与教师的对话,引导教师思辨,通过问诊单先行的方式,增强新课标理念落地的行动自觉,从而影响学教方式变革。

问诊单由一个个问题组成,问题从何而来?需要教师基于课堂教学梳理教学困境,发现课堂病灶,再经整合与分析,提出最迫切的问题,以切实撬动深度教研。

如在问诊活动中,有教师反映了一个普遍的问题:课堂中教学时间不够用,一开讲就停不下来。

教研员开设问诊单“如何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学习时间”。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这类问题的解决在于转变教师的观念,聚焦学习发生的本质。除了教师反映的个性化教学困惑,问诊单还来源于日常调研的普遍性问题。问诊单的问题众多繁杂,教研员要对问题进行筛选,锚定几个核心问题展开突破。

如有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抛开情境驱动,直接进入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这样的问题是教师有新课标实施的理念,但是缺乏实施的策略。这就需要通过教研活动,引导教师通过“情境+实践”的方式,紧扣新问题,摸清教研原点,撬动教学方式变革。

二、聚研:开启头脑风暴,立足难点建支架

聚研就是集中教师开展头脑风暴,通过“明确问题—提出对策—剖析提炼”的路径,引导教师立足学生思维发展,构建富含语文素养的课堂。

在教研活动中,通过同课异构的备课方略,开展“答案箱”的思辨碰撞,可以引导教师打开思路。

如在三年级《我眼中的大熊猫》习作教学中,首次要求学生借助资料介绍情况。教学的难点是资料从哪里来,如何借助资料自主介绍?

有教师采用教材资料扩充的方式解决,习作中学生只需要对照材料抄写。经过讨论,大家认为,这样的教学设想看似能帮助学生完成习作,但学生没有亲历习作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一旦需要学生介绍除熊猫以外的其他动物,如海豹、老虎等,学生依旧无从下手。

显然,原因在于教学难点未得到有效突破。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既定作文,而不会迁移运用。

那么,在教研活动前不妨开设以问诊单为引领的自主研究活动,并辅以“答案箱”,要求教师先独立备课,再梳理路径突破,充分做好教研活动的酝酿准备,促进教师成为教研活动参与的“第一人”。

有教师让学生自主搜集资料,但是学生缺乏整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因工作量大而崩溃;也有教师采用师生共同搜集和分享资料的方式,最后由教师示范甚至是写下水习作,让学生对比资料与习作,从而习得资料整合的方法。

基于问诊单,还可以建构同类单元的情境创设“策略库”。如指向内容梳理的学习单元,中高年级分别指向这一能力的学习策略有“根据起因、经过、结果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有“列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有“抓住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理解课文内容”等。针对此类单元学习,还可筹划基于学生实践的“三言两语拨千斤”擂台赛,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方法。

“策略库”既可以直接采用,也可模仿创生,为教师有效教学提供保障,也为教师自身打开学习的一扇窗。

三、深研:深耕课堂探秘,对比碰撞显策略

教研活动的深度展开,通过“优化站”的展示和“进阶梯”的搭建,推动教师主动投入,看见教研的力量。

“优化站”建设需要把握两个节点,一是基于日常的教学问题来建设。在教研活动中,呈现一个常规课例,借助练习单将另一班学生自学的学习成果与之对照,形成优化方案,通过二次教研活动深度剖析,生成式建立“优化站”。这一方法有助于教师打破惯常思维,走出已有经验的舒适区。二是在难以突破的地方来展现。采用指导性和生成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开展课例对比研究,并对比研究学生对两者的接受度。通过不断改良,让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建构自己的个人“优化站”。

“三研”教研机制让教师从“我参与”转变为“我建构”,改变单一教学策略,探寻普适化的教学路径,增强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思辨性,让教研活动成为教师智慧碰撞的舞台。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