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入户家访形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近日,多位中小学教师表示寒假家访时吃了“闭门羹”:不少家长以保护家庭隐私为由拒绝教师上门,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过去,家访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家庭环境、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承载着家校沟通的重要功能。然而,在即时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电话、微信等通信工具已成为家校之间快速、便捷沟通的桥梁。在此背景下,入户家访的必要性和形式确实值得重新审视。
家长们对家访的担忧主要集中在隐私暴露、打乱生活节奏、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上。这些担忧反映了家长们对私人空间保护的重视和对高效沟通的期待。随着90后家长占比提高,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空间和时间的利用,容易对传统的家访形式提出质疑。那种“拍照打卡”的形式主义家访做法缺乏实质意义,白白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势必会引发家长们的反感和不满。
面对这些变化,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积极回应,探索家访形式的创新。家访的实质在于深入了解学生,促进家校共育。家访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而应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针对现代家庭的特点和需求,教师可以尝试将家访的地点从学校延伸到社区、从家庭拓展到公共场所,以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与学生和家长进行交流。如此,方能既保持家校沟通的顺畅,又充分尊重学生的家庭隐私,可谓一举两得。
当然,任何形式的家访都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之上。教师在家访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开放、包容的态度面对不同的家庭情况和教育观念。同时,家长也应理解并支持教师的工作,积极参与家校共育的实践,共同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家长们对入户家访的接受度有所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家校沟通的重要性有所降低。相反,在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下,家校之间的紧密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去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因此,除了创新家访形式,学校还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家长的日常沟通,如定期举行家长会、利用网络平台发布学校动态和学生表现等,以便家长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在校情况,同时也能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家访作为教育的重要环节,确实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的需求。通过探索多元化的家访形式,我们可以更好地平衡家校之间的关系,保护家庭的隐私,同时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改进,更是对教育公平和学生权益的尊重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