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教师周刊▪理论研究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2月14日 星期

幼儿园劳动课程创生实践策略


●课程创生注重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自由表达。

□宁海县桃源幼教集团 陈 璐

课程创生是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它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幼儿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本质是师生携手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

一、找准劳动课程的生发点

为了实现课程创生,教师需要整合劳动教育的相关经验,从培育完整儿童的视角出发,转变课程创生的理念、方式、途径和推进策略,系统性地梳理幼儿园劳动活动创生的方法与路径。

(一)深挖资源

劳动活动的资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幼儿园内的劳动资源、社区劳动课程资源,以及地域文化中的劳动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广泛存在于幼儿的真实生活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和依托这些资源,从幼儿的视角进行梳理,并通过研讨审议,选择符合幼儿发展的资源,将其转化为幼儿的活动资源,确保幼儿在各项活动中能够与之互动,从而创生课程。

(二)聚焦兴趣

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是课程创生的参考依据。教师需要从幼儿的视角出发,观察其行为,倾听其想法,敏锐地捕捉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并挖掘其潜在的教育价值,与幼儿一同探索课程的创生。教师应关注到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劳动活动中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小班幼儿侧重“自我服务”,中班幼儿侧重“他人服务”,大班幼儿则侧重“社会服务”。

(三)立足问题

探究问题的焦点决定了课程创生的起点,而问题的适宜性和准确性对于实现课程创生至关重要。教师需关注与分析幼儿在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思考。劳动活动创生中的问题来源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来源于幼儿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或当地文化;二是来源于大多数幼儿感兴趣且有能力解决的问题;三是来源于幼儿所在班级或群体的发展需求和存在的问题。

(四)捕捉事件

行为课程强调生活即教育,认为对幼儿的教育应回归生活。因此,教师需要敏锐地观察幼儿的生活,随时随地从幼儿的自然常态中捕捉教学亮点,并将其作为近期课程的生发点,逐步发展成班本课程。

二、夯实劳动课程的落脚点

教师应明确幼儿是各项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教师和幼儿园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并在一系列实践中促进课程创生的实现。

项目探究式活动通常将解决问题作为前提,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通过“计划—实施—回顾”的过程,最终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这种形式能够引导幼儿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他们成为项目的发起者、研究者和建构者。项目活动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知识和技能,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推进式学习也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模式,它同样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将幼儿的学习置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操作和探索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班本课程的启动通常源于一个催化事件,这可能是偶然的发现或一个游戏,但一定是幼儿感兴趣的事情或话题。在课程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连续的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引发其认知冲突和探索热情。在课程接近结束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梳理整个学习过程,并通过图示、表征等方式分享经验,巩固和深化思维。

三、解决劳动课程创生的重难点

课程创生的重难点主要体现在对课程主题的鉴别与筛选,以及幼儿学习成果的评估和个性化辅导。

(一)可行性分析

在找到课程的生发点后,教师需进行课程创生的可行性分析。在分析时,应注意以下三点:首先,教师应考虑班级幼儿的现有经验和发展水平,对问题的难度进行可行性分析;其次,教师应评估活动实施中所需资源是否充足,包括活动的操作材料、家长参与度等,以确保活动顺利开展;最后,教师还需考虑活动实施要面临的外部条件,如天气、温度等因素。

(二)教研支持

教师的专业能力直接影响课程开展和实施的水平。因此,教师需要依靠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不断地探索。同时,幼儿园应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和培训,以支持教师对课程开展中的实践问题进行讨论、学习和分享,通过紧密合作解决问题,提升课程质量。

(三)管理保障

课程创生是一个持续调整的动态过程,需要获得持续的支持与保障。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的质量与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密切相关。因此,建立和完善课程管理制度,确保园本课程的落实,是至关重要的。

(四)环境烘托

幼儿园应积极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激发幼儿之间的互动,让他们在探索中主动学习,积累相关经验。教师应将班本课程整体设计融入幼儿园环境,包括楼梯、公共走廊、班级墙等,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元、适宜且具有教育内涵的环境。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整合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有效资源,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