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5年2月14日 星期

创新人才培育需要凝聚共识


□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会长 尚 可

目前,拔尖创新人才及其培养被赋予了深远的国家使命。但各种场合下似乎约定俗成、不言自明的认知又常是模糊的,尤其是某些人把获得学科竞赛金牌和清北录取等同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因此,人们对其必须有一定的明晰认识。

一、什么是拔尖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首先是人才,是具有创新素养、创新人格、创新成就的创新人才。这样的创新人才成长也许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但教育和培养的能动作用一定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拔尖创新人才是比较和衡量优秀程度的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因此,拔尖创新人才也应该是有层次的,既包含从0到1的横空出世的原创人才,也包含在各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横空出世的原创天才,早期识别极难,遑论培养,也许更可能是在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创新分类来说,有技术创新、设计创新、知识创新、理论创新、范式创新多类,这样的各个领域的创新人才、原创人才,对国家来讲都是非常重要的。只不过科技方面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强国战略中更为急迫。对教育来说,培养各领域不同层次的有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应该是更广的视域。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来说,理解为促进学生早期在多元智能领域形成良好的智力和专业才能、突出的创新意识和素养、良好的德性和责任感等综合品质,是更为重要且更富有意义的。

二、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基础教育是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是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基,为未来有希望、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学生奠基。所以,中小学的基础培养就必须要确立两方面的认识和工作思路,面向人人的基础性培养和面向少数的差异性培养都不可偏废。

一方面是面向人人的高水平基础性培养。人人都具有先天的创新潜质,人人都可能成长。阳光温暖、春风化雨,再加之地利人和,人人都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所以,中小学的基础培养必须面向所有学校,必须面向人人,面向有希望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后备人选的人人。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兴趣、激情,着力培养创新素养,挖掘每个学生生命的潜能,扩大他们生命的内涵。呵护好奇心、激发想象力、激励热情、保护激情、鼓励提问、拥抱失败并坚持等,理应成为今天基础教育基础观的核心要义。

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需要有纯学科知识学习,更需要创新素养的提高。创新素养包括创新知识的积累、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实践的探索、创新人格等方面。事实上,目前中小学的国家课程方案已经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创新导向,需要我们努力从应试教育的功利价值观束缚中解放出来,以丰富的实践智慧高质量地实施国家课程方案。努力改革学习方式,创建专业学习的场景样态,创造成长成才的宽松氛围,从而重塑学生对学习的理解,重塑学生的学习能力,重塑学生的知识结构,重塑学生的创新素养。

另一方面是面向少数的高水平差异性培养。人是未限定的、不断成长的,成长的过程中教育一定具有相当的能动性。所以,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中,中小学需要普遍地实施因材施教的个别化教育策略,容短促长,呵护和促进有特别禀赋和能力特长的学生乃至偏才怪才学生的成长。因此,在中小学开展重适切的差异性培养,特别是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在可控的范围内,开辟一些特殊项目通道,进行一些早期识别、选拔和特别的培养,也具有相当大的意义。中高考升学依赖纸笔测试分数,加重了题海战术。即便是学有余力能上理想学校的学生也只是记忆和训练学习中的佼佼者,仍缺少深度学习等多种方式的体验。这对创新能力和潜能都是一种伤害和荒废。

前些年,有大学创办的少年班,有中小学创办的超强儿童实验班等探索,这些计划取得了成绩并积累了本土经验,但囿于终端结果评价的单一和乏力、录取名校的评价驱动和过程的异化、选拔和培养过程中过于依赖学业成绩、忽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素养潜质受评估的方法手段所限等原因,培养很难有效。

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更好生态

目前,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帽子”下,高中的创新班、竞赛班、强基班、实验班等花样众多,但其实质只是对学科竞赛和高考课程进行不断重复和不断训练。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动态化系统化之过程,早期培养不足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环节缺失,更是要素的缺失。大中小学校贯通培养更有可能让学生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人们都期待能为少数有潜质的、禀赋突出的学生开辟升初高中和大学更多合适的通道。这种重贯通的高水平连续性培养,除了相关学校的自觉和努力,更需要系统的统筹,需要政策的支持和约束,需要制度创新的强力推动。

这需要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估标准和方法,研究和丰富纸笔测试以外的实践测试和专项面试,特别关注不能让政策有“操作的空间”。只要控制好规模,制定好政策,监管到位,并不会有悖于整体上的教育公平。

顶尖优质高中站在基础教育的高地上,必须真正肩负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使命,逐步建构完备的课程结构、强大的师资团队、优秀的学生团队、特色的教学训练、有序的科学管理、有力的资源保障,从而形成完备体系,真正走出一条拔尖创新人才基础培养的新路。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