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镇海中学校长 吴国平
近年来,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和“中国式现代化”等多重主题叠加的大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显得更为关键。在笔者看来,目前的基础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已经较为鲜明呈现出的“多元开放”和“系统整合”两大特征与走向,在未来将会得到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体现。本文将以此为视角从创新人才培育的整体工作层面和课程实施层面作一些探讨分析。
一、在创新人才培养整体工作上要着力构建网络、营造生态
毋庸讳言,拔尖创新人才、领军人才的培养在中国一直是个难题,很多人都将批评批判的矛头指向学校教育,尤其是最直接面临高考指挥棒的高中教育。实际上,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不是一个独立的、封闭的系统,而是融入整个校内外教育系统和社会背景的,问题的产生和解决都存在综合性、共生性与融通性。如果只揪住学校这一主体不放,只着眼、着力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及师资力量,很难做好这项工作,更难有效破解面临的突出问题。
这一点目前来看至少在两个方面已经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一是在中央及地方多个相关的重要文件通知往往是多部门联合下发推进,覆盖多个职能部门和社会领域;二是在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上,校、家、社横贯通,大、中、小(学校)纵衔接,产、学、研一体化等基本的模式路径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共识并贯彻于具体工作中。可见,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协同发力,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和解决好理念、文化、环境、机制、资源等制约或促进因素,构建全方位网络,凝聚系统性合力。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推进尤其要创设良好的内外部生态。从外部而言,要加强理念引领,增进社会认同,争取多方支持。要正确把握教育公平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树立更加科学的公平观、均衡观,理顺关系,畅通渠道,适性扬才,因材施教,让每个人在有充分选择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成长轨道。就学校内部而言,要不断丰富学校教育内涵,提升校园生活品质,尤其要重视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健全和文化塑造。如镇海中学秉持“教育贵在成全、重在自觉”理念,借助重大项目推进,探索形成了较为稳定成熟的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主要包括学校文化浸润、两端延伸联合培养、特色课程深化建设、生涯教育提升等机制。我们着力培育“全面发展、崇尚创新、追求卓越”的学校风尚,着力培育“丰富、多元、自主、开放”的教育教学生态,着力培育“学习力、创造力、领导力、审美力、自治力”的“五力”校本化核心素养,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潜移默化的精神动力和氛围意蕴。
二、在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实施上应注重构建体系、内拓外展
创新人才培养学校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根植于学校核心教育理念的顶层设计和实践推进的总和。以拔尖创新人才培育为己任的头部学术型高中,必须致力于构建要素完备、特色鲜明、品质精良的学校课程体系,彰显更强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比较优势,并在丰富性、开放性和深刻性方面不断内拓外展、有机整合。
在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优质高中的逻辑起点和行动落脚点是基于对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与信念,坚定地认为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高度发展的人才。镇海中学将“尊重师生多元选择,促进学生高水平基础上的差异发展”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和首要目标,确立了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一是系统推进、夯实基础、张扬个性;二是针对两个层次、达成两种“高水平”。
优质高中要着力构建“高水平基础+差异化发展”的学校课程体系,以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重点方向,突出大学先修课程、STEM课程、领导力课程、创新素养课程、国际化课程等,形成具有较大整合性、层次性和梯度性的创新人才培养特色课程群。要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和混合式教学,开展“超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实践,积极打造基于移动终端的云教学系统,大力构建实施学校多元开放网络课程。在课程实施中,学校要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课程内容的跨界整合性和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通过丰富多彩的深具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体验性的活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素养的提升,让更多的问题在学生自己的眼底下被发现、手底下被解决。
鉴于学校资源的优劣势,学校要在课程建设中高度重视内拓外展这一基本策略。镇海中学,在内,充分挖掘各种优质校本资源,有机整合社团、节日、主题教育等特色活动,创设和提升多种特色精品课程,依托校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深厚人文底蕴开发实施大思政“红色三课”,涵育家国情怀,增强责任担当;在外,想方设法多措并举开拓高校、研究院所、家庭、社区、高级中学及义务教育段学校等优质外部资源,实现有机整合、有效融通,如充分利用宁波市“科技新苗”计划和浙江省中学生“英才计划”,让学生走进科研院所,接受科研专家的言传身教,开展沉浸式的项目化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