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5年2月14日 星期

找准中学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教授、博士生导师 武小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可见,拔尖创新人才成为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中学生拔尖创新人才的四个着力点。

一、培植优质土壤,防止拔苗助长

“拔尖”通常与“一般”“普通”“多数”相对立。然而,高中处于人才早期培养阶段,学生是否特别出众尚无定论。因此,在这个阶段,应该为所有学生提供发挥自我潜能的环境,鼓励学生多元发展。不易采取单一指标选拔、搞突击,不能过度学习、超前学习。超前学习虽在短期体现出了优势,但很难长远。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过程中,“拔苗”未必可以“助长”,反而会牺牲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投喂式的拔尖让学生错失了发现的喜悦,取代了学生自我探索与发现的素养养成,将生动有趣的科学发现变成了记忆、掌握、训练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这样的“拔尖”过程,扼杀了一批创新人才。

为学生提供更宽松的氛围,创设更多有利于探索的空间,如长期的探究性学习、开放实验室、参与院士课题等。这些机会给学生带来的是一种身心的体验和精神的洗礼,可为学生埋藏一粒探索未知的种子。在未来适宜的土壤中,这粒必将孕育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二、坚持兴趣导向,避免利益驱使

著名的教育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开创者陈元晖先生提出“冒尖”人才。“冒尖”体现出学习者的主体性、自主性。“拔尖”则更加强调外部作用力。拔尖创新人才往往培养的是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持续坚韧的品质。这些素养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和抽象性,仅凭简单的外部利益驱使,很难维持长久。

兴趣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品质。然而目前由于各项竞赛带来的加分、特招等,有一部分学生或学校看到了各类竞赛带来的红利。因此,有学生报各种奥赛班,试图能在竞赛中脱颖而出。这种模式由于缺乏学习内驱力,而是外在的利益驱使,学生很难在拔尖创新的路上走得很远。好奇心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原动力,维系着学生的内在动机。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学生才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走向良性、“冒尖”的轨道。

三、立足本土文化,具备全球视野

我国的义务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明显的优势,学生在基础内容的掌握上世界领先,这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发挥自身特长的基础。但我们的学习方式和重点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和目前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存在偏差。因此,我们的学习需要从“知识本位”逐渐转向“素养本位”,在立足本土优势的同时,应该具备全球视野,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PISA作为国际最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测试,汇集了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测评信息,侧重于考查学生未来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所必须具备的素养。拔尖创新人才显然是未来的人才,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此,注重PISA测试包含的重要素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借鉴的一个重要方向。PISA最早提出21世纪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研究与探索、自我引导、主动性与坚持性、使用信息、系统性思维、沟通、反思等。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应具备的重要能力。2018年PISA开始测试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将全球胜任力解构成知识、认知技能、社会技能和态度、价值四个维度。2025年PISA将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纳入测试范围。这项评估将直接衡量学生利用技术学习所需的技能,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来衡量和比较不同国家在数字教育和学生学习成果方面的方法的有效性。这些重要的能力都是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培养的重点。

四、超越精英边界,落实“扬长”教育

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是一种大众化的普及教育,注重的是基础的保障性知识。由于受基础性普及教育的影响,现有的各种学习方法、教学模式、考评模式都不太适合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前的教育模式是一种“补短”的教育模式,关注的是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偏科、怪才很难在这种环境中健康成长。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应该转变观念,将“补短”的教育变成“扬长”的教育,关注每个学生的优点,并呵护、放大,让创新性人才冒出来。

中学还属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早期阶段,此时的重点不在于甄别和选拔,而在于培育。就目前来看,拔尖人才的概念被窄化,有观点认为拔尖创新是所谓个别尖子生的事,从而放弃了大部分未来拔尖创新人才的好苗子。这需要我们转变识别个别精英的方式,从学生的创新潜能出发,发挥全体学生的长处,提倡、鼓励、营造全体学生“扬长”的教育。现有体制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各项考试指标的达标,是较为明显的一种“补短”教育,但社会对人的需求往往更加注重“一技之长”。因此,弘扬个性,尊重差异,发挥优势,让优势更强,才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有的理念。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