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舒玲玲)1月6日,由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办、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承办的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研讨会暨县域特色产业学院建设经验交流及推广会在金华召开。会上发布了《县域特色产业学院赋能浙江共同富裕研究报告》。
报告显示,我省各设区市基于产业基础、资源禀赋、人才优势等情况,均设有县域特色产业学院。截至目前,全省11个设区市共有88个县域特色产业学院,其中20个分布在淳安、永嘉、苍南、平阳等山区县,成为职业教育赋能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县域特色产业学院由高水平高职院校牵头为主,鼓励优质高职教育资源下沉到县,深度赋能县域产业转型升级,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省自2023年首次提出“县域产业学院”政策文本以来,省、市、县一揽子政策相继出台,加快推动各地优质高职院校纷纷开始面向县域办学。省里给政策、下指标,要求建设10个以上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3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50个县域产业学院;各地出方案、见行动,探索出实体化产业学院独立校区、实体化产业学院合作校区、非实体化产业学院联盟合作等多种办学模式。
专业设置精准匹配县域块状经济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各特色产业学院基于县域块状经济需求、县域特色产业链条人才需求、浙江产业战略发展规划适度超前需要来布点专业。如岱山县绿色石化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便与岱山县政府和相关企业共建绿色石化产业学院,开设了石油化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等专业,通过专业集群有效提升产业服务能力。
在建设县域特色产业学院过程中,我省创新实践了“在地培养”模式,实现了优质高职、县域中职与本土企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育人。通过课程体系的连贯设计、实训基地的共建共享、师资力量的互融互通,县域特色产业学院为学生提供了从中职到高职的连贯学习路径,促进了学生技能的持续升级和职业生涯的平稳过渡。
作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县域特色产业学院除了要为县域特色产业输送具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还要面向社会提供学历提升、科技研发和技能培训服务,形成“一县一特色”技术技能服务格局。例如,近3年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慈溪和宁海2个县域特色产业学院的专业教师团队为两地的相关企业提供技术服务477项,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并授权发明专利59项,师生专利成果转化30项。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县域特色产业学院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加强投入,保障学院建设发展的物质基础;搭建平台,牵引行业企业参与学院建设和运行;标准引领,完善学院运行的制度规范体系;评价引导,建立学院运行绩效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