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前沿观察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5年1月3日 星期

四大变化创造教育新生态
——专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

□本报记者 言 宏

面对2025年,人们希望,教育不再卷,教育能回归正常生态,期待教育生态有新变化。近日,记者专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所所长王烽,请他谈谈如何创造教育新生态。

记者:目前,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界的应用日益加大等因素,教育面临新挑战,也带来新机遇。创造教育新生态,您觉得未来教育会有哪些变化?

王烽:确实,教育那么卷,教育必须改变,最关键因素是两点:一是教育要返璞归真,回归常识;二是科技赋能,带来新动能。未来教育肯定会有很大改变。我认为主要有四大变化:教育时空被拓展、教育边界更融合、教育层级被打破、育人方式更个性。

记者:教育时空被拓展这几年已有端倪,未来会怎样推进?

王烽:教育时空被拓展,指的是学校功能、教师角色、教育组织、教育评价都要拓展。具体来说是三点拓展。一是从校内到校外,要重新认识教育资源,原来人们认为教育资源在学校,是不流动的,而未来教育资源泛在化,哪里都有资源,哪里都可以学习。因为,学生要全面发展必须有丰富的资源,我们要将弥散的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全面培养学生。二是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通过游戏学习、虚拟场景、元宇宙等,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联通起来。未来学习方式会改变,原来的学习场景也会被打破,学习不一定是排排坐的课堂,要打破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界限。教育是学习服务,原来的师生关系要改变为教师、学生、AI新教育伙伴新三角关系。三是平台化学习,我们要升级智慧教育平台,借鉴开源的方式支持学习。

记者:教育边界更融合,您是怎么理解和看待的?

王烽:这涉及政府、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等多个方面,表现为“五育”融合、学科融合、职普融通、家校社合作等。其实素质教育就应当是融合教育。现在,过分重视死知识学习,过分在意狭隘的分数评价,教育与生活分离,会打断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应该让学生多到社会上参加实践活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渐成人们共识,每个学校有不同的优势特色,课程、社团活动都可以不一样。

职普融通是国家战略,未来,国家会大力发展综合高中,职业高中会有一部分转为综合高中,普通高中也会加强职业生涯教育,或者设置职业课程。职普融通让学生更有选择权,更早有职业体验,更早进行职业生涯启蒙。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支撑,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要求。2024年11月1日,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未来,家校社将更紧密地合作,学校社区化,社区学习空间增加,教师、家长、学生可以共同成长。

记者:我们习惯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各层级分离,中考、高考是升学避不开的坎。您说的教育层级被打破该如何操作?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该如何落实?

王烽:这要涉及考试评价制度改革。随着少子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目前很多幼儿园尝试托幼一体化,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幼小衔接,要求小学第一学期做好过渡工作,减轻幼儿上学的压力。义务教育需要探索突破学制约束,推行一贯制培养,目前已经有很多实验。以后要关注小微而有特色的学校的发展,这也是一种新生态。

如何实现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是建设教育强国面临的新课题。直观理解,它是借助选拔方式改革,将在高校实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向高中延伸。通过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中衔接”,探索培养、评价、选拔一体化的模式和机制,为建立让每个人都成才、让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积累经验,推动我国教育实现“系统性跃升和质变”。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大中一体化培养,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力:推进双向奔赴的学段对接,实行学生自主的开放选择,开展分工合作的过程评价,夯实核心素养的共同基础,强化创新创造的实践引领。良好的秩序当然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明确方向、遵循规律,从少数高校和高中开始,探索政府、大中学校、考试机构多方合作模式,先立后破,推动渐进的改革。

记者:学生培养不可能整齐划一,人们呼唤育人方式更个性,这如何落地?

王烽:个性化是高教育质量的根本特征。我们需要更加关照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学困生的帮扶,绩优生的灵活管理和指导,要给予其更多自由探索甚至玩耍的时间。这需要学校创设更合理的机制,也需要政府放权,激活学校发展内力。关键还是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支持我们探索大规模个性化学习,但要避免用数字化手段行应试教育之实,如打造分数为上的高效课堂。学生个性化培养,需要深入推进更为系统的教育改革。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