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军彪
绍兴市上虞区竺可桢中学创建于1973年,原名上虞市东关镇中学,1997年易地新建。学校所在地东关镇(今为东关街道)山明水秀、人杰地灵。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出生于东关镇,学校借此命名。学校始终坚持“让科学之光照亮美丽人生”的办学理念,创新践行“活教育”思想,全力推进“科普教育”课程建设。
竺可桢出身于一户小商人家庭,自幼敏而好学。他生于、长于风雨飘摇的年代,年少时便立志科学救国。此后一生,从求学到教书育人,再到发展气象事业、振兴浙江大学,最后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竺可桢始终怀揣着一颗爱国救国的赤子之心。无论是当开拓进取的科学家,还是当孜孜以求的教育家,他坚持的“求是精神”所倡导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牺牲精神和科学精神,都值得学习。
为弘扬竺可桢的“求是精神”,践行竺可桢的教育观,学校提出了“求是”校训和努力建设“办学开放、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社会认可”的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学校也逐步形成了“求真、崇善、尚美”的校风,“止于至善”的教风和“惜时、勤学、多思、善问”的学风。全面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大力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对于我省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正因如此,学校坚持弘扬“求是”的科学家精神,高度重视学生科学教育,全面推进“科普教育”课程建设。这一过程中,学校基于竺可桢开设了丰富的拓展课程,构建了完善的育人体系。
一、环境育人,潜移默化
学校打造了气象校园文化,建有竺可桢事迹长廊、竺可桢陈列室、竺可桢气象站、气象农家乐、气象实验室、求是广场和气象科普宣传长廊七大气象科普教育阵地。竺可桢事迹长廊、竺可桢陈列室等阵地,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竺可桢少年时的艰难求学之路、成年后的气象探索之路和引领教育改革之路。
同时,竺可桢气象站、气象农家乐、气象实验室、求是广场为学生开设第二课堂提供了较好的活动场地。学生不仅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学到气象、农业等科普知识,还能养成积极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活动育人,彰显特色
为开阔学生气象视野,培养学生“求是”品质,学校每年都会组织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活动包括气象科普讲座、气象科普知识竞赛、我是小小气象预报员评选、气象观测员技能大赛、自制简易气象观测仪器评比、校园周边气候环境调查、气象征文比赛等。同时,学校每学期还为学生提供一次“走出去”的机会,组织学生到上虞区气象局、绍兴气象博物馆进行研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普夏令营。此外,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社会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大众,学校与街道、社区联合,开展科普知识进社区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科普知识宣传、讲解和服务。
三、课程育人,循序渐进
学校利用气象站、气象农家乐和气象实验室三大气象科普活动基地开设形式多样的科普社团。在气象站,气象科普活动小组会在每天上午8时和下午2时对气象站内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初步分析,并对未来天气走势作出简单的预测。在气象农家乐,学生们可以通过观察基地内生物的生长,实践气象知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并通过对基地内外气象要素的观测,探究植被对小气候和微生态的影响。在气象实验室,师生能够利用卫星云图和气象雷达图对天气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在实践中,学生掌握了气象知识,提升了科学素养。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学校科普小组自主开发了科普校本课程“科学之光”,分上、中、下3册,分别在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3个年级中加以开设。科普校本课程的有计划实施对学校的科普教育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科普知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作者系绍兴市上虞区竺可桢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