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言 宏
李泽湘,被称为科创界“扫地僧”,是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全球知名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专家、松山湖等机器人基地创始人。他曾是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他的学生汪滔创立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早期提供很多帮助,深度参与塑造了这家全球无人机霸主公司。
李泽湘认为,只有打破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壁垒,才能建立一个能够促进双方互动、融合的生态系统。2014年,李泽湘在东莞松山湖创办XbotPark机器人基地。在已孵化的60多家科技公司中,有15%已成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公司,更涌现了做扫拖一体扫地机器人的云鲸智能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行业领军科技企业。从2018年开始,李泽湘陆续在宁波、重庆、常州、深圳、香港、广州等地建立XbotPark机器人基地和科创学院,并和当地高校合作设立新工科教改班。XbotPark是新工科教育的具体载体,它把高校技术、青年学生和市场需求连接到一起。
李泽湘一直致力于新工科教育改革,希望培养“能用科技创造新东西的人”。他认为,中国终将用尽人口红利和后发优势,拿来主义、效率至上、短平快的做事方式也需要转变为重视原创、长期投入和对不确定性与失败的接受。从可以抄作业的追赶者变为要自己写答案的领跑者,这需要真正的创新能力。
日前,记者通过李泽湘教授团队科创合伙人、XbotPark机器人宁波基地负责人、宁波智能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柯宏伟采访了李泽湘。
记者:为什么说“得C端者得天下”?
李泽湘:初创企业的业务可划分为ToC(面向个人消费者)和ToB(面向政府或企业)。ToC的创业者更年轻,以20~30岁居多。
ToC创业的关键是要理解客户,尤其是年轻客户的需求,整合已有技术和供应链资源,并快速迭代产品。虽然ToB的创业公司(如英特尔、英伟达等)长期以来受到资本的青睐,但随着个人消费群体的快速崛起和消费者对用户体验的更高追求,ToC的企业(如苹果、Facebook、特斯拉等)和创业变得越来越重要,逐渐成为带动制造产业链(包括芯片与材料、模组件与装备、制造、物流与渠道等)发展的火车头。
我认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是:发现和培育年轻的创业者,打造一批全球知名的C端科技品牌,以此带动B端产业链企业,构造自己的新制造体系。
记者:这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新工科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李泽湘:1999年,在深港产学研基地,我创办了中国第一家运动控制公司——固高科技公司。这促使我开始反思港科大工程教育体系与内地产业发展需求的匹配性问题。
我在港科大进行的探索,起源于一门为参加亚广联大学生机器人大赛(Robocon)而开设的课程。平时对传统课程不怎么上心的汪滔接连上了两次,最后拿到了香港冠军和亚太总决赛第三名。此后,他结合自己的兴趣,提出了毕业设计的课题:做一款航模飞机的飞控器。
之后,我就再也不给学生布置毕业设计了,而是要他们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去发现和定义问题,并整合跨学科技术和供应链资源去解决问题。在他之后,我指导毕业设计的10个学生里,9个走上了创业之路。
所以,新工科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发现和定义问题,并整合各种技术和资源去解决问题;基于项目的系统设计、制造、调试和迭代,跨学科和跨年级团队合作,以及供应链和项目管理。
作为卓越工程师学院,就是要建立一套全新机制的新工科本科、本硕培养方案和支撑体系,培养一批优秀的C端硬科技产品创新所需要的系统工程师、产品经理和创业者,并助力他们走上创业之路,接受创业和市场的检验,同时也能压缩创业周期、减少试错成本。
记者:有人说,在高校和产业之间需要搭建一座“桥”,才能使有想法的学生跨过去。您如何帮助学生跨过去?
李泽湘:港科大3126实验室就搭了这么一座“桥”,包括以下这几个重要桥墩:港科大深圳产学研基地让师生了解周边的产业环境和供应链;固高公司的创办让教师了解企业,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并给予正确的指导;Robocon和学生自主探索毕业设计的这类新工科课程,让学生掌握产品开发的基本过程和技能,以及学会用供应链的资源;大疆公司的榜样和示范作用。
在过去的30年间,共有100多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从港科大3126实验室毕业,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走上了创业这条路,共创办了50多家公司。
记者:您总结硬科技创业有三大坑,是哪3个?
李泽湘:产品定义、供应链和技术是硬科技创业的三大坑。对于有技术背景的学院派创业者而言,尤其是对中国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来说,产品定义更是“主要杀手”。
产品定义最需要完成的是一些思维转换。比如:设计思维是去发现机会与问题,工程思维则是用技术把东西做出来并且快速迭代,商业思维是去判断如何切入,如何系统闭环,并产生现金流、利润,最后则需要用有勇气和胆量的创业思维整合起来。
记者:让学生和年轻的创业者找到和掌握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工具,以此敲开他们的创业之门很重要。您把您的模式总结为“1地+1校+1平台”模式,如何操作?请您具体介绍一下。
李泽湘:通过调研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欧林工学院等美国开展工程教育颇成功的学校,并与之深度互动,我们制作了设计思维训练与产品创新流程图,包括理解行业和用户、定义问题与产品、产品开发与设计3个步骤。
我们在松山湖举办了以智能建造为主题的为期6周的科创营。7个学生团队通过学习和应用设计思维工具,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展现场观摩、用户调研和一线作业,发现和定义出一系列好问题,并发挥松山湖周边产业链资源优势,快速迭代样机,找到创业切入点。
我们把这一产业创新模式总结为“1地+1校+1平台”模式。“1地”即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希望打造一个以“教育+人才”的本土企业孵化新模式。“1校”即属地高校,打造一个全新机制的新工科教育,以及本科乃至本硕创业人才培养平台。“1平台”即XbotPark属地平台公司,设立XbotPark属地平台公司,招聘和建设一个专业化的团队,负责科创营、孵化、基金、供应链和属地科创生态体系建设,同时对接属地高校新工科教育平台,引导达到孵化标准的团队进入孵化体系,加速团队成长。
宁波基地启动于2018年,合作方是宁波工程学院机器人学院。目前,该学院毕业生中,以6人为主要合伙人的一家初创公司已达到3000万元估值,获得500万元天使投资。与此同时,宁波基地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开展新工科教育,共计举办12期科创营。目前已诞生12家公司,在孵团队人员达到270人。
基地一方面孵化一批科技公司,推动产业发展;另一方面把从这里得到的对人才的要求反馈给学校,开展新工科教育,使两者互相匹配、互相促进。
记者:如何建立起端到端的区域科创生态体系?
李泽湘:所谓“科技成果转化”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人的转化才是最重要的。历史早已证明,用技术积累去找应用是非常低效的,更高效的是用问题去牵引技术。
我们对培养新工科人才探索的最新进展是形成端到端的区域创新生态,并在更多地方落地。2023年,位于松山湖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总部建成,在科创营和实验室、孵化空间、科技馆、生活配套(尤其是运动场地)等一系列场馆外,我们还配备了产品打样、柔性制造、小批量生产和大批量生产产线验证空间。
为强化机器人基地的供应链体系,我们引进了一批顶级的供应链公司入驻基地,建立联合实验室,一站式解决核心供应链问题,避免创业者因找错供应链公司而导致的质量和效率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