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 查 颖 蔡群青
近几年,教育界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剖析新课程改革、“双减”政策及智能时代为德育课程、学科德育、德育评价等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为我国德育事业的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本文聚焦新时代德育研究和实践变革趋势,谈一点看法。
一、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课程:中小学德育个性化与生活化的迫切需求
德育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德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以往德育课程脱离生活的现实,正是因为以往的德育课程以德目为体系,忽视了儿童的真实生活,才需要回归生活。回归生活实际上是要求德育课程从德目和知识体系中走出来,关注儿童及其生活,帮助儿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在新课标研制与教材开发以及“双减”政策的推动下,各界对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予以了很大的关注。
“回归生活世界”在德育课程上就是要实现生活论的转向,表现在课程价值取向、课程知识观和学习观等多个方面。在课程价值取向上,从知识形态道德转向生活形态道德。新课程认为,道德是人所选择的生活方式,生活是它存在的基本形态,“人应当如何生活?”是道德的基本提问。德育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引导人们建构有道德的生活。在课程知识观上,从唯知识论转向生活经验论,从学科的逻辑转向生活的逻辑。新课程认为,道德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们不断丰富、提升、反思他们的生活经验的过程。德育课程就本质而言不是传授知识的课程,而是经验课程。在课程学习观上,从单向认知转向多向互动,从追求确定性的道德知识转向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进行学习,在课程中则具象化为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学习者与教材等的对话,学习者自我经验的反思。
因此,要办人民满意的德育,加快推进中小学德育课程的个性化和生活化势在必行。课程标准的编制、教学计划的谋划、教材的编订、德育内容的拓展、师资的配置均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兴趣及需求,并建构回归生活导向的课程的实施模式和评价体系,通过体验式、沉浸式的整合性学习方式,丰富每一个学生的道德体验,做崇高的道德践行者。
二、核心素养引领下的学科德育:构建全方位、深层次育人新机制
新时代,随着新课标的落地生根,在学科中落实核心素养成为学科道德教育的新趋向。对于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最终实现而言,学科德育既是学生德行养成的最有效渠道之一,又是学科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相比,具有很鲜明的融合性、整合性和内在性,在学校德育中处于主阵地地位,是全方位、多角度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战略性实践。
杜威指出“学科具有社会性”,强调学科教学自然地包含了学科德育的内容,因为人的社会性教育包含了要培养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道德素养。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德育为先,在课程标准中对学科德育进行了具体引导和细致部署。义务教育各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德育紧密相关,如语文的“文化自信”,历史的“家国情怀”,英语的“文化意识”,地理的“人地协调观”,数学的“创新精神”,科学的“态度责任”,物理、化学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生物学的“态度责任”,体育与健康的“体育品德”,音乐的“文化意识与素养”,美术的“文化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全部核心素养,以及劳动课程的大部分核心素养,均富含道德性。可见,德育并非仅囿于思政课程,而是要树立各学科共同育人的机制。
人的全面发展以核心素养为依归,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因此,要强化在课堂及其课堂教学有效德育渗透的运作机制。教师要具备根据课程内容进行灵活多样的育德教学设计的能力,包括培养学生掌握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综合育人”方式,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之能力的“实践育人”方式,以及帮助学生建立学科认知结构和提升应对复杂多变的真实情景之能力的“跨学科育人”方式,提升教师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在安排教学计划时,教师要专设一个“德育渗透主题与意图”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可以确保德育渗透的科学性、计划性、准确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可以确保课堂教学正常的秩序,实现学科本身的教学目标。
三、人本主义向度的德育评价革新:以数字化赋能家校社协同的德育评价体系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完善德育评价。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科学设计各级各类教育德育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数据的即时性和持续性助推德育方式变革,大数据能够促使学校德育对象认知精确化、影响因素明确化、教育路径精准化、评价多元化,有助于帮助德育实施者洞察学生德育发展真实水平,识别真正起作用的德育影响因素,促使德育实施和评价走向个性化。另一方面,德育评价要回归本体价值,从“有限德育”走向“开放德育”,形成人本主义、生成主义、建构主义的评价理念;不断破除绩效主义管理体系的桎梏,完善多元协商、共建共治的德育评价治理体系;统整融合性评价、开放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法,建立以教师德育专业化引领家校社协同德育实践的协同机制,真正从内在性、精神性、人格性的角度来综合评价,以及引导人的道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