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学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

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越文化”学习机制


□徐铝萍

在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民间故事”主题学习中,学生们都讲不出嵊州本土的民间故事。于是,我们设计了“拯救嵊州民间故事”驱动任务,让学生通过调查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即将消失的民间故事。借助这样的行动,赋予学习意义感。

“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学校地处“剡中”,附近是“雕圣”戴逵晚年隐居地戴望村,有访戴桥、二戴公园、艇湖塔,以及“雪夜访戴”景观雕塑。

我校周边环境良好,文化气息浓郁,校园环境优美,家长资源类型多样,比较配合学校工作,为学校的项目化学习提供了方便。

紧密结合现代生活的需求和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浓厚底蕴,我们通过梳理教材中要求培养的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梳理周边的“越文化”:风光、名士、奇人、美食、曲艺,还有嵊州本地的风俗习惯、方言儿歌……扩容学习圈,将本土文化带入课堂。

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文化机构、艺术中心,或与非遗传承人链接,参与传统作坊劳作;另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创建虚拟现实之旅,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激发探索的欲望。

我校是绍兴市项目化基地学校,一部分教师已经具备“以终为始”的项目化学习思维,可以举一反三,设计不同的任务,针对传统文化或手工艺开展不同的学习实践。任务类型大致可分五种:探究型任务,如“戴望村是怎么来的”;设计型任务,如“筹备书法朝圣节”;制作型任务,如“寻美嵊州纸塑展”;鉴赏型任务,如“欣赏舞蹈社团《茶韵》表演,结合本地辉白茶的特点,做个舞蹈评论家”;展示型任务,如“舌尖上的家乡美食”。

这些任务的完成不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还要求他们与社区成员交流,从而增强在实践中学习的能力,积极思考如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在师资的匹配上,学校借助原有的“名师领办”研修机制,即由校级名师自主申报领衔项目,分层打开不同学科名师的研修圈,提升课程设计的创新性和适应性。

第一层,构建学科内“名师领办”共同体。不同学段在学科内部结成联盟,使学科知识结构化,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素养需求。

第二层,构建跨学科“名师领办”共同体。不同学科教师针对同一学习主题,在无压力的对话中完成知识统整,使学科思维得到碰撞,学习设计得以改良。

第三层,与校外专家结成共同体联盟。基于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需要相关专业领域人士的帮助,双方共同开展备课,让学科知识的应用更符合真实性、逻辑性和创造性。

为未来而教,为未来而学,是课程育人的最终目的。学校打通学科界限,让10%的跨学科学习活动落到实处,意义非凡。

一是,以未来的视角理解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学习体验。学校是一个枢纽,借助学科合力共育,有利于学生接触更多元的知识和技能,满足不同的兴趣与能力需求,面向未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与社会适应力。

二是,以跨界的思维行动,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社区等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目前,学校与城隍庙、越剧小镇等单位达成协议,在非纸笔测试中通过多维评价激活学生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以互惠的原则共赢,优化学生的学习生态。由某一学科出发形成多学科融合的课程体系日趋成熟,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模式,有效弥补了学科育人的局限性。跨界思维影响下的教师会不自觉地扩容自己的研修圈子,寻求更专业的帮助,在受惠于人的同时,也愿意惠及他人,在教学互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更灵活多样的学习环境,让学习过程成为一种享受。

(作者为嵊州市城北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