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学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4年12月13日 星期

什么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今年,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新建了春草塘美术馆,重修了校史馆,将文脉上溯至清代温州知府李琬修建的中山书院,并以“每一个都明媚”更新了办学理念。“明媚”二字既显露出学生品质的阳光,又洋溢着青春的美好,甚至传承了1500年前永嘉太守谢灵运“富艳精工”的诗文风格,其名句“孤屿媚中川”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的人文境界。而学校80年历史所结成的硕果——“学会学习”,也别开生面地回到了学生的学习本身。近日,一场“用学习的杠杆撬动基础教育变革”专题研讨活动在该校举办,四方嘉宾兴致勃勃地聚焦——

□本报记者 池沙洲

自有文明以来,人类已经学习了几千年,难道还需要“学会学习”吗?可是,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以此为题的图书还真不少。看来,近年来“学习学”已经发展成一门“显学”。

“π对我们来讲,既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我们都知道π约等于3.14,却不一定知道3.14是怎么来的。”温州市实验中学数学教师上官光毅为大家分享: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圆周率。

传统的课堂会直接告知学生“π约等于3.14”,然后学生们就将它作为一个常数代入各种习题,进入刷题模式。而这么一个几秒钟即可解决的知识点,上官光毅和他的学生们竟用了5个课时来探究,这让其他教师感到不解。

师生们尝试了古希腊阿基米德的“圆周逼近法”,尝试了魏晋时期刘徽的“割圆术”,还尝试制作了一个用于测量的圆形刻度盘。

学生们将圆看成是由无数三角形组成的多边形,并用到了后面的教材才有的“勾股定理”,使得多边形以“6边形—12边形—24边形”的节奏升级,也使π值迅速接近3.14。

同行们不禁想问:这些知识是否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么烦琐的运算是不是在浪费时间?有现成的测量工具和运算软件,为什么还要学生自制工具?这样学数学真的有必要吗?

教师生涯的幸运之旅

“我想把整个学校作为一个案例,供大家剖析。”温州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校长黄慧现场追忆,这场“教育行走”缘起于很多年前。“当时我还是一个很年轻的教师,刚生完孩子。我任教的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背多分’的课。当时的校长王朝曙问我,能不能把这门课从学生不想上的课变成学生想上的课。”

于是,黄慧参与了学校的课题“初中思想政治课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这项课题成为温州市第一个获得浙江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的课题。从2010年开始,学校启动了“基于数据的多维度学习诊断”项目,从此开始了关于学习模式的全学科、大范围研究。

“把学生视为主动发展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从关注表层性的知识理解和记忆、简单化的问题解决,转变为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和终身的发展。”黄慧深情讲述着她和同事们的“幸运之旅”。

学习首先要自我规划

“什么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在圆桌沙龙的环节,主持人、温州市鹿城区首席教育顾问胡玫将“灵魂之问”抛给了在场的嘉宾。

“有价值的学习是学生能把从课堂上学的东西带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周文叶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她认为“有价值的学习”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学习的有效主体是学生,学习基于学生与生活关联的自我经验;其次,要给学生自我规划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拥有自主规划能力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要能够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对学生的后续发展具有意义。

说起自我规划源自学生自发的现实需求,副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朱彬茹介绍了一个神秘的组织——“学生学习力研究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中,学生们通过一对一“摆摊问诊”的方式,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在一次问卷访谈中,他们发现,同学们普遍关注学习的规划与整理,于是开展了学习经验的总结与分享活动。

在现场播放的视频中,一个学生代表发布了她的时间规划秘籍:“按照重要与紧急的程度给事情定位,属于顶级重要的事情就优先保障时间精力;还要利用好碎片时间,聚沙成塔,选取一两个任务投入行动来缓解焦虑。”

学习应是生命的互动

“教学不是‘皮下注射’,能够立见其效。”中国教师报新闻版主编黄浩从一个媒体从业者的角度来解读学习,“其实别说单向灌输,很多时候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改变一部分人的认知。这就是教育教学与新闻传播的相通之处。”

黄浩认为,在一个高质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会产生一种互动,就像媒体和受众之间也有互动。而互动是有生命的,我们可以看到互动背后的生命体——人的参与”。

正如语文教师魏金德对这种学习生命体的概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之路上的同行者。在不断生长的校园里,故事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

作为一名教龄逾20年的资深教师,在又一次遇到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的教学时,魏金德选择让学生们办一份《西区美报》,自己去体验一番新闻工作的酸甜苦辣。

秋天的西校区刚刚改造完毕,时尚的设计与树叶的金黄交相辉映;与之相应的另一道风景则是:“大批的‘新闻人’拿着录音笔,扛着摄像机,捧着笔记本,打破时空的束缚,用新闻实践的方式去学习新闻。”

从采访给校园里三只流浪猫喂食的同学,到讨论保安大叔“美术馆没啥用”的观点;从质疑德育部门开展了很多年的班容班貌评比,到思辨到底是美丑的标准更重要还是向美而行的过程更重要……写稿、组稿、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在体验了所有的采编岗位之后,学生们开了一场“办报吐槽大会”。

会上评选出难度最大的工作竟然是——催稿。学生们一致通过增设一个催任务的岗位,以应对那些遇事容易躺平的同学。

这样的新闻学习几乎还原了媒体人真实的工作状态。

人是重要的学习资源

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副院长张寰宇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足够”:在课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帮助、足够的评价、足够的挑战,要从人生的角度去关照学生的终身发展。

“足够”是一个形容词,与它关联的名词本质上都是“资源”。学校能给予学生的硬件资源是有限的,而更重要的人文资源是教师。

科学教师金怡靖在布置作业“制作3D投影机”之前,在某购物软件上搜索了一下相关材料,却差点崩溃:“整个作业在全网都有售卖,而且可以7天无理由退货。”这让她陷入了对作业目标的思考,引发了一个决断:“打败网络!”为此,她设计了一份新的评价量表。

金怡靖发现,市面上的作业多为四面体图纸,于是她将任务升级成:投影六面体或八面体,甚至是每个班自制的班徽,而且不能只交一张图纸就完事,各小组必须做出装置,并清晰成像。

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用浇花的洒水壶制造水雾,用手机贴膜反射激光,不断调整图案上的光点,直到成功投射出立体的图像。

“我懂得了,打败网络不是我的目的,网上还会有千千万万新的作业产品上架。一个科学作业能够让学生喜欢科学,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激发探索的欲望,在探究中学会大胆创新、精诚合作,我布置作业的目的就达到了。”金怡靖说。

终极境界是追求不同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评估部主任张丰表示:“学习是一个思维发展的过程,是自我教育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社会性成长的过程。”

张丰回溯了中国教育在教与学这对关系上走过的道路:先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教育界试图用精细化教学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结果是有目共睹的重教轻学现象渐趋严重;于是,90年代后期我们开始转向注重学教关系,树立学为中心的课堂模式,聚焦问题的解决,改变教师指导策略。

但他指出:“在带有实践性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种有实践、缺学习,有实践、浅学习的现象。”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有局限性的,是有时效的,而不是万能的,都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黄慧举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我们在20年前的研究就夭折了。原因是学生反映:每一个教师走进教室,都会先抛出一份文字材料,弄得他们不胜其烦,审美疲劳。”

“所以我们觉得,必须回归到原点来思考学习,打通概念最底层的逻辑。”黄慧分析,“教育的本质不是销售知识,而是育人,让人成为终身学习者。学习让人有所不同(进步),不仅在横向上与别人不同,也在纵向上与以往的自己不同。教育是对生命的点化,经过点化的人是有层次的、更完整的,也因而是更有价值的。”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