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同时掌握了“术”与“道”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甚至可以如鱼得水,攀登更高峰,成为真正的主导者、掌控者。
□王 彬
人工智能,要走进中小学课堂了。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机器人、自动驾驶、智能制造、AI文生视频……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处理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人与人工智能的和谐共生,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面对的课题。202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给出的答案是——“拥抱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而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无数能够了解、善用、驾驭好人工智能的人才。另外,人工智能时代,重复型工作会被替代,创造型、智慧型工作才是未来的真正主流,这也对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育行业当有紧迫感、危机感。人工智能教育的现实必要性,也由此凸显了出来。
人工智能,要从娃娃抓起。不要小看人工智能教育,它既关联着于孩子们的未来,也关系到社会未来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可谓“站得高,看得远”,是“一子落全局活”的探索。
细看这则通知,最难得之处在于,既强调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感知、体验、理解与应用,又强调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本目的也很明确,即满足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若真的能做到这些,或能避免人工智能教育陷入重术轻道的窠臼,进而走上重“术”和重“道”相兼顾的征途。
“术”,指的是技术本身。这里的“道”,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正确使用人工智能的能力,解锁“智能向善”的密码;另一层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核心能力,比如人类独有的创造力、情感与同理心,以及道德判断和伦理考量的能力等。
只有同时掌握了“术”与“道”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甚至可以如鱼得水,攀登更高峰,成为真正的主导者、掌控者。要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让个体的潜力最大化,贡献更多的社会价值。
此次通知还明确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简单地说,就是将人工智能教育的推广和实践,视为一个革新的契机,逐渐挤压简单机械式教育、刷题式教育、填鸭式教育的生存空间,为素质教育赋能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