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廖嘉琪
“咱们的机器人,吸引到公司投资了!”日前,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项冠炬兴奋地向团队成员们宣布了这个好消息。
项冠炬口中的机器人是一款名叫“九眼智蛛”的小型农业机器人。它采用多齿轮组八足运动耦合驱动,形态似蜘蛛,小巧灵动,而且搭载了多种摄像头、传感器和执行器模块,能在田间丘陵作业,施展“十八般武艺”,无论什么地形,都能灵活应对。
“独特的旋转破土刀头与筛种机构相配合,实现了免耕播种,大大节省了时间和人力。同时,借助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全方位检测农田环境,快速识别病虫害。”项冠炬说,它还能结合动态测量技术,自动规划播种,从而构建起一个数字化、智慧化的农田管理系统。相比市场上的大部分农业机器人,“九眼智蛛”小巧、全面、智能,搭载的播种、喷洒、病虫害检测等模块可灵活装卸,能够满足田间丘陵套种的全周期作业要求。
说到“九眼智蛛”,团队主创成员、浙商大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学生耿艺帆回忆说,前些年他和师姐秦鑫垚设计了一款机械蜘蛛模型,也经过几轮迭代改进,但总感觉还缺少点什么。于是经同学介绍,他跨院选修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师傅均的“嵌入式系统”“物联网技术”两门课程。“在这里,我机缘巧合地认识了计算机学院的王浥榕,我们结成了课程项目小组,变成了好搭档、好朋友。”
大学生为什么会对农业机器人感兴趣?耿艺帆解释,在他的老家有很多人常年外出打工,造成许多田地被抛荒,他深感可惜,同时也萌生了让机器人来做农活的主意。“如今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很大,一边是农田荒废,一边是有些家庭农场农忙时雇不到人。”
项冠炬也留意到这个社会现象,因此他了解到耿艺帆和王浥榕的机器人项目后非常兴奋,当即表示要加入团队,并且鼓励他们创业,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几个人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又快速召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学,同时邀请到计算机学院的傅均、食品学院的吕述纲和会计学院的许永斌共同担任指导教师。
团队深入调研发现,为应对农业人口老龄化、耕地资源缩减等问题,以及确保粮食安全,国家正积极推广农作物套种技术,鼓励智能农机的研发。“立体套种技术能够实现同一块土地上的双重收益,显著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肯定会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大家都对项目前景充满信心。
然而,研发的过程却没有想象中顺利。一个方案时常要论证好几轮,大家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候一个难点卡了好几天,大家都寝食难安。但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他们最终都找到了解决办法。比如机器人在田间真实环境中的越障避障问题,足式驱动有天然优势,但是如何避开一些大的坑洼和障碍物呢?“我们分析后发现,如果使用激光雷达,定价就会高,用户没有购买力,这违背了设计初衷。最后,我们选择了成本较低的超声波加视觉方式,硬件上正好可以和病虫害识别模块复用。”王浥榕说,“做实际产品和平时训练还真不一样,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耿艺帆也感慨,通过这个项目,自己擅长的机械设计可以和计算机软硬件协同设计,与智能算法深度结合,甚至还学到了不少会计、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想到大家在一起拼搏的场景,就让人开心!”这是团队每个人的心声。
截至目前,“九眼智蛛”已获得了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已申请受理了8项发明专利,研究成果得到相关专家的点赞。在今年的浙江省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团队以本科生新农科赛道第一名的成绩获得金奖,入围五强争夺赛。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挑战杯”秦创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团队也获得了创新挑战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