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织里镇轧村小学 孙 一
学习拼音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本就不是一件易事,更何况普通话环境很差的农村学生。从两拼(声母+韵母)到三拼(声母+介母+韵母),学生们学得吃力,我也教得胆战心惊。
那天,我开始声母gkh的教学,这是学生们第一次,也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接触三拼的教学。介母这个概念让学生们有些迷茫。即便是给出口诀“声轻介快韵母响”后,学生们嘴巴里喊着“这是介母”,但其实小脑袋瓜里估计是懵懵的。
“老师,是不是中间的韵母被借走帽子了,所以叫介母?”有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迫不及待地喊出他的发现。
“哇,你可真会联想。不过,介母的‘介’不是这个‘借’哦。”话说出口,我却有些后悔。这个学生的反应很敏捷,竟然发展出自己的解读方法,我不应该打消他的积极性。
“不过,你猜对了,原来戴在韵母头上的声调帽子被借走了,所以变成了介母。”我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guā”中的介母“u”上画了一个大大的帽子,并在上面打了一个“×”。
“让我们给这一个善于思考的同学一点表扬。”
班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嘘,老师再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想不想听?”我特意放低声音。
“想——”氛围营造得正好。
“介母其实不太情愿自己的帽子被借走,正伤心呢,所以它前面的声母要轻轻地说话,跟老师念——g——u——ā——guā。”
看着讲台下那些亮晶晶的眼睛,我看到了学生们沉浸在他们自己创设的情境之中。
“记住哦,声母要读得轻,介母要读得快,韵母要读得响。”我让学生们又读了一遍,明显又有了进步。
“老师,老师,介母是不是要去追帽子呀,所以它很快。”哈哈,还是那个小机灵鬼,他的手举得比第一次还要高,声音比第一次还要响。被他这样一问,其他学生都笑了,笑容中少了一些迷茫。
“是的,你可真是说到了介母的心坎里。请你当一回小老师,帮介母追一追。”
这一次,他读得标准而自信。
“其他同学想不想帮助介母追一追它的帽子。”
“想——”
“看来,我们105班的学生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来帮助介母追一追。”
学生们又充满干劲地拼读起来。
“同学们,在我们的努力下,虽然介母的帽子没追到,但是他在‘g’和‘ā’的中间,让他们成了好朋友,让‘guā’变成了一个新的音节,所以介母是最好的介绍人。”
我在“u”的下面用简笔画法画了一座桥,写上“介母”两个字,然后指着“介”说:“这是介母的‘介’,它长得像不像一座桥?它的作用就是帮我们搭建拼读的桥梁。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从开火车读,到小组竞赛读,再到最后的齐读,学生们读得一次比一次顺畅。
“给所有的同学点赞。现在,老师还有最后一个问题,需要你们帮助解答——怎么记住韵母要读得响亮呢?”
“喊得响一点,借帽子的人才能听见呀。”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原来,他们的小脑袋里装着这么多可爱的想法。我总是把问题设想得很困难,可是学生的思维是那么了不起,困难困不住他们天马行空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