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玲玲
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答题”,也是服务“国之大者”、培养肱骨之才的“先手棋”。日前,记者走访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李文钧表示,杭电紧扣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深化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在优势学科上建优势专业,以优势专业支撑优势学科。
记者:着眼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校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杭电如何深化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
李文钧:其实这几年杭电在专业优化调整上的动作和力度一直都比较大。杭电本来有58个专业,之前已经陆续停招了10个专业,今明两年还将停招7个专业。专业停招容易撤销难,一个专业从停招到撤销需要8~10年时间,但我们计划加快改革步伐,用3年时间把停招专业撤销掉,将专业数稳定在40~45个。
从学科专业一体化的角度看,我们会根据学科去匹配专业。一般来说,没有硕士点、博士点的学科,其对应的本科专业基本上会被停招;有学硕点的学科,一般会保留1~2个本科专业;有专硕点的学科,如果学科基础比较好可以保留1个专业,反之也可以不保留本科专业。就杭电而言,最新一轮专业优化调整后,剩下的专业都有相对应的硕博点。
衡量一个专业是否需要被优化调整,要从多个角度综合考量。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本科专业调整管理办法》《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从产业适配、学科支撑、多元评价3个层面,根据专业建设成效、学生培养质量、在校生认可度等15个维度来评价考核专业。比如杭电今年撤销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虽然是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专业,但因为我们已经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避免重复建设,还是决定把它撤销。对于那些在考核中得分较低、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我们也会先将其纳入观察名单,视改进成效再决定是否停撤该专业。
除了停撤专业,杭电这几年也新增了数字经济、网络空间安全、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等一批应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所需的专业,相对应学科的发展势头也很猛,不少已经拿下了一级学科硕士点乃至博士点。
当然,学科专业的优化设置不仅仅是结构的调整,还要关注内涵的提升。加快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为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只有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的区域经济适配度,才能让学科专业的建设更有活力。
记者:如何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真正破解“两张皮”现象?
李文钧:学科和专业是相互支撑的关系,两者指向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有硕士点以上的专业才叫学科。一般而言,在学科专业发展过程中先有专业,专业发展得好了,再去申请硕士点、博士点。
杭电始终强调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强化学科与专业的联动。我们认为,只有把专业建好建强,培养好本科生,才能为后续的学科建设做好人才储备。如果本科生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学科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当这批学生去读研究生,对学科支撑的力度是很大的。反过来,如果专业对学科的支撑度不强,我们就会考虑裁撤该专业。
与此同时,要在优势学科里建好建强专业。比如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是杭电的一级学科博士点,下面有五六个科研团队。学校要求这些团队通力协作,把本科专业群打造好,将集成电路从材料到器件到设计再到应用,全部打通。所以我们依托先进磁性材料团队打造磁电子材料方向,依托先进电子器件团队打造集成电路元器件方向,依托集成电路与系统团队打造射频集成电路设计方向,依托装备电子、微纳器件与微纳系统团队打造集成电路应用方向,形成了4个专业联动的建设模式,支撑了集成电路产业链的材料、器件、设计、应用等方面的人才需求。
学科专业发展也需要有严谨的统筹规划,不能完全放任发展、野蛮生长,而是要匹配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目光放远、主动作为,到主流赛道里去发展,到国际上跟发达国家竞争。
记者:对照教育部提出的理工农医类学科专业招生规模总体达到60%以上的要求,杭电是否“达标”了?如何建好建强这些学科专业?
李文钧:作为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的研究教学型大学,杭电目前共有包括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的47个招生专业,其中理工类专业共27个,没有农学和医学专业。从专业数上来看,理工类专业占全部招生专业的57.45%,与60%的目标有些微差距;但从招生规模来看,理工类专业的招生人数占比已经达到72%,远超60%的目标。接下来,我们还将停招部分专业,预计理工类专业数和招生规模占比可以分别达到62.79%和75%以上。
我们要基于电子信息特色,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登峰学科和电子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瞄准浙江省数字安防、集成电路、智能计算、网络通信、智能装备等产业链构建学科专业群,实施“国防特色学科群行动计划”“数字治理学科群繁荣计划”“新兴交叉学科培育建设计划”等,以学科专业群来支撑产业链,实现学科专业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记者:对于学校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如何做精做特做优?
李文钧:像我们这种理工科属性特别鲜明的高校,人文社科类的专业没有行不行?当然不行!虽然随着专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比重不断降低,但他们的存在对学校发展同样重要,我们需要人文、艺术、经管等与科技的交叉,因而要做精做特做优这些专业。
首先,要强化人工智能赋能。杭电一直很注重将人文社科类专业“做硬”,很早就要求这些专业开设C语言、Python等数字类课程。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兴起,我们又启动人工智能赋能行动,构建起“1+X+Y”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要求所有人文社科类专业的学生也至少修一门人工智能通识课、2~3门人工智能专业融合课程,让文科生也能拥有理工科思维、掌握人工智能手段。
其次,要强化学科交叉培养。这几年我们依托卓越学院开设了一批新文科实验班,如智能财务创新实验班、金融科技创新实验班等,也通过文工复合、学科交叉等形式,试点了“金融+计算机”“保密+信息安全”两个双学士学位项目,学生毕业后可以拿两个毕业证书。
最后,要强化国际化教育与交流。杭电的国际化教育在省属高校中做得是比较好的,已经连续5年获得省属高校考核第一名。我们国际教育学院的学生中有一半都是学经管文史类专业的,学校没有对他们单独编班,而是把他们安排到普通班级中学习,以加强他们与杭电其他学生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