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 陆青春
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该如何革新教育理念,聚焦核心素养,面向未来,育人为本,建构素养导向下的教育新样态?《创建思维课堂:引领当今教育变革》一书给出了答案。该书提供了诸多案例,提出了以思维为锚点变革教学管理的建议。
学习不是自我对话的单一行为,而是与教师、同伴、教材、环境等相互作用、相互启发的思维机制。教有法而无定法。当熟谙各种“法”的实质之后,才不会执着于一个具体的“法”,进而形成一种融会贯通的“多法”。这时的课堂教学,就是无法胜有法的因材施“法”。
教师的作用不是“传授”,而是为学习者提供任务,以及任务完成的条件,促进学习者开展一系列丰富的思维活动。
探究是一种自我批判的实践,其最大特征是形成学习共同体。学生通过一系列思维工具如维恩图、概念图、坐标图、金字塔图、套盒,以问题式、自主式、项目式、合作式、体验式、调查式等学习模式,展开活跃而可迁移的研究,奠定社会的基石——人际纽带。
然而,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害怕学生“跑出圈”,以工具性、程序化、单向度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流于浅表,集中有余而发散不足,这对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创造性思维十分不利。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应调整自己的角色,从教学活动的前台转到幕后,从学问的传授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协作者和促进者。
其次,要打破教室和校园的时空局限,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和个人体验情境中,在交流中锻炼自己,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让知识与生活碰撞生成智慧。
最后,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教师还需要有“人机协同”教学的意识,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素材和逼真的场景,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让认识基于实践并通过实践得到提升。
书中强调的有效学习5个核心原则是:学习的目的性、社会性、情感性、赋权性和可展示性。学习的目的性帮助师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学习的意义,去建立学习与自己的关系;学习的社会性告诉我们,知识不是凭一己之力获得的,而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得以发展的;学习的情感性指导我们运用不同的情感来建立和学习内容的联系,从而对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学习的赋权性在于让学生主导并乐于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学习,轻车熟路地设置目标、改进策略、克服困难和自我评估;学习的可展示性体现为塑造“让学习可见”的课堂,用图片、语录、视频、音频等表现学生的作品,创建集体知识和共同记忆,在展示的同时也将学习导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