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10月25日 星期

丰润童心 四时探趣
——走进《子恺漫画》中的秋日生活
胡晓萍在上《“漫”品秋韵》一课
课堂传承

□胡晓萍

作为全国唯一的丰子恺漫画学校,桐乡市凤鸣小学充分秉承了丰子恺的艺术思想和人文精神。学校依据校本特色,开发了两门校本漫画课程——“童心漫画”和“漫画四时”。

“童心漫画”课程基于学校“追求不息的童心”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以童心看待世界,学会画漫画,并爱上漫画;“漫画四时”课程则充分挖掘丰子恺作品中的人文精神,让学生从《子恺漫画》出发,感知人与自然的联系,体验《子恺漫画》中浓浓的生活味。

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日子里,终于又盼来了每周一次的漫画课,我早早来到学校的丰子恺漫画苑,准备给四年级学生上一堂《“漫”品秋韵》的课。课名中的“漫”既指漫谈,也有漫画的意思,我希望学生通过了解和欣赏丰子恺关于秋天的漫画,对秋天以及家乡习俗有一定的感悟,并创作出有童心、有童趣的秋日作品。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的创作者是谁吗?”

“是丰子恺爷爷。”

桐乡的孩子是浸润在丰爷爷的漫画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课堂一开始,学生一眼便能认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子恺漫画》。

正值秋色浓时,我提议学生们一起跟着丰子恺的漫画感受秋日生活。“丰子恺在散文《忆儿时》中这样写道:‘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父亲的中秋赏月,而赏月之乐的中心,在于吃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丰爷爷笔下的《秋饮黄花酒》,从文字和画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我的一句提问,打开了学生们的话匣子,他们争先恐后地讨论着。

“丰爷爷非常喜欢在秋天赏月吃蟹。”

“秋风起,蟹儿肥。我奶奶告诉我中秋节开始河蟹才肥美,才真正到了吃河蟹的最佳季节。”

“我记得田边的野菊花就是漫画里这种黄色的菊花,插在瓶中边吃蟹边赏花,别有一番风味。”

四年级学生会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知,判断漫画所表达的意义,也会结合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想去创作漫画。讨论过后,他们都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秋日生活画下来了。经过起稿、上色,学生们的奇思妙想呈现在富有桐乡特色的竹匾上。丰子恺用画笔记录了桐乡的秋日习俗,学生们也学着丰子恺在画中描绘自己感受到的生活味和家乡情。

“在桐乡的乡下,几乎家家种杭白菊。每年秋天,我都会跟着外婆去采杭白菊,成堆的杭白菊就像一团棉花,那时候真想跳上去玩一玩。于是,我就画了这幅画。这是我想象出来的画面。”画完后,学生范祯熹拿着她的作品向大家介绍着。

为了让学生们对家乡的时令习俗有更深的了解,除了欣赏和创作的环节,我还增加了一个动手实践的环节——制作桐乡特色小吃桂花年糕。来到食堂,学生们分工合作,有的炒年糕,有的熬桂花糖水,最后把年糕拌在糖水中,桂花年糕就出锅啦。“桂花香伴着甜甜的年糕,配上一口清爽的菊花茶,清甜不腻,太好吃了!”学生谭睿说道,“等会儿我要把今天做桂花年糕的场景画下来。”

两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是每周校本漫画课程的缩影。近二十年来,在童心文化办学理念下,以《子恺漫画》为引领,学校开展了丰富的漫画课程实践,“生活即教育,美源于生活”的美育思想贯穿两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在漫画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采用“知、探、绘、悟”四条路径开展,即加强生活感知、深化学科融合、注重艺术实践与表现、感悟四时时节中的人文情怀。课程加强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提倡亲近自然;鼓励积极实践,注重提升学生感知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提升对家乡艺术名人的敬爱之心,加深对家乡传统文化、生活的理解。在学生们心中种下艺术的种子,循着丰子恺的艺术足迹感受自然、绘创意、爱漫画,体会四时生长,赋能未来。

(作者系桐乡市凤鸣小学美术教师)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