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正达
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和战略支撑。如何将教育强国“动员号”转化为立德树人“任务书”,是每一所高校应当思考的问题。中国美术学院始终站在时代艺术的前沿,把高质量发展作为艺术教育的生命线,努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型艺术人才,在世界艺术格局中弘扬中国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一、思政筑基,以如炬思想为教育前景明方向
中国美院立足“以人民为中心”文艺创作方针和“以乡土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充分调动校内外育人资源,开展思政课教学、课程思政研究和改革。学校坚持探索具有“国美味”的思政教育,力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进艺术创作。
推动历届师生创作经典美术作品,如《启航》《八一南昌起义》《开国大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并将其引入思政课堂,以美术经典绽放育人之光;推动师生作品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上再创佳绩,金奖作品《金色年华》描绘大地上的劳动者,《山河颂》真实记录近代文化史的珍贵一幕,《我心中的英雄》真切表达作者对中国科学家群体的崇敬之情,创作集中体现了深刻而诚挚的人民意识。
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下乡实践相结合,把课堂开设到乡村,开展“星空下的思政课”。深度挖掘各学科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成效明显、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其中,“色彩——油画写生语言”入选全国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也入选为首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校。
二、激活动能,以科艺融通擘画教育强国新篇章
面对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带来的艺术与设计之变、教育与学习之变,中国美院秉持“人文科技双向会通”理念,始终与科技迭代、社会变迁同向同行。
自2010年起,学校先后建立跨媒体艺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等,创新探索工科生、艺科生联合培养的教学机制,引入网络社会、数字科技、新技术哲学等研究板块及相应的创作教学板块,在数字智能科技的大潮中实现艺术教育、人文思想的自我迭代。学校密切关注以科艺深度融合为特点的跨媒体艺术、视觉传播、创新设计、动画与游戏等方向的育人成效,呈现了CG绘画、数字影像、交互艺术、混合现实、AIGC与人工智能艺术等数字媒介对未来艺术的多维探索。通过组织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大展,深入探索“艺术—科技—思想充分联通、高校—政府—企业深度协同、教育—产业—社会整体创新”的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发起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和国际设计智造联盟、完善“科技史”建设、全新升级国美人文通识课程、提升艺术生科学素养等举措,切实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三、创新育人,以深化改革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境界
面对时代发展先进性诉求、社会文艺多元化需要,中国美院深入思考如何培养学理扎实、学力精深、学脉融通的时代艺术新人,如何创造思想精深、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时代艺术力作。
学校通过全新升级完全学分制教学生态,尊重艺术人才个性化、差异化培养规律,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精度,提高知识浓度,为助力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生态,开创全国美术院校育人模式之先河。推动教学质量改革,持续构建“国美金课”校内艺术课程自主建设评价体系与“冬查夏展”艺术教育质量文化自主保障体系,聚焦艺术类课程建设、艺术教育评价等关键问题,关注传承经典深度、呈现内涵厚度、聚焦评价精度、凸显实验锐度,有力有效地打造出一条融通课堂与社会、糅合技艺和知识、平衡标准共性和个体创造的整体教学路径,为产出以1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代表的一批立德树人成果提供制度保障,形成国内艺术类高校课程评价体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范式。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教务处处长、2024年浙江省委党校第二期中青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