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玲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均系于教师。日前,记者走访了宁波大学,副校长李伟平表示,宁大将人才资源作为学校的“第一资源”,将人才工作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一号工程”,致力于将人才优势转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胜势。
记者: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宁大如何通过引育结合,集聚起人才优势?
李伟平:作为地方高校,宁大的确没有引才的先天优势,但这也倒逼我们创造条件吸引“高精尖特”人才加盟,为此我们还专门构建起以“顶尖”“特需”“年轻”“全球”为标签的精准人才地图,挂图作战、精准引才。
首先,要看引入什么样的人才。我们根据学校的发展定位、学科的发展阶段和专业的目标规划,梳理出重点学科、重大需求,据此构建学科全球人才地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着重引入在学科专业领域有雄厚实力、在业内有影响力乃至号召力的领军人才。近年来,学校引育的全职院士已经达到11人,在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培育上实现了多个零的突破,近3年国家级人才数量增长翻一番。
其次,要看人才如何发挥作用。我们围绕领军人才去配人手、组队伍、建平台,形成一个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比如引进院士后,学校会以他为中心组建研究院所,给予相应的进人指标、经费支持和场地保障等;对于“潜力股”,学校也会给予适当的资源配置,从组建小的团队开始,慢慢做出影响力、做大团队。学校还启动了“123”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建立“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人才”三级科研人才团队体系,适当增加青年人才团队组建的资源配置和政策支持。
最后,要用同一把尺子量人才。我们对校内教师和引进人才的评价考核用的是同一把尺子,只要校内教师达到同等业绩水平,也能享受引进人才的薪酬奖励和待遇保障,以此激发校内教师向上攀登的动力与活力。
记者:强教必先强师,如何提升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
李伟平:从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来看,高校教师在专业成长经历和师范技能培养方面往往不同于中小学教师,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没有接受过完整的师范教育。因此,提高高校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要多管齐下。
从师德师风来看,教书育人是个“良心活”。学校能给出“不可为”的负面清单、划定“不能踩”的育人红线,也能对部分具体教科研工作作量化考核,但究竟怎么样才算教得好、如何能教得更好、如何提高课堂的掌控力和吸引力等,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学校目前更多的是加强政策引领、评价引导和荣誉激励。
从教学技能来看,站稳讲台要做好“传帮带”。在宁大,新教师入职后要通过给骨干教师当助教、参加新教师培训、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完成校内考核等多重考验,才能站上讲台。而这还只是第一步。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校层面有要求、有制度、有考核,二级学院层面则在“传帮带”上下功夫,给每位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进行带教、帮扶、指导,助力新教师更好更快地站稳讲台。
从考核评价来看,提质增效要用好“指挥棒”。除了常规的督导听课制度、学评教制度、公开课制度和教学等级评价制度,我们还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细化具体的要求。比如教学质量高不高不仅体现在课上的好不好,还应该体现在课程标准有没有落实、国规教材编写有没有参与等多个维度。此外,学校每年都会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还会不定期地通过抽查来掌握教师对课堂的驾驭情况,重点考查他们的教学设计水平和课堂组织能力。
记者:如何平衡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做到“两手抓”“两手硬”?
李伟平:坦白说,如何平衡好教学与科研正是摆在学校面前的发展难题。受评价“指挥棒”的影响,总体来说目前还是愿意深耕科研的教师占大多数,因为科研赛道不仅项目多、机会多,而且出成果快、显示度高、获得感强,所以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普遍较高。
我们现在着力抓的是如何以科研带动教学,而且要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能把科研前沿资讯、技术、成果等融入课堂教学固然好,但不能很突兀地出现在课堂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接触科研前线内容时,既要能发散开去,还要能收得回来,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用心去调研、备课。此外,科研能否带动教学也要看具体课程,比如高年级的课程、自然科学类的课程更适合融入科研元素。
当然,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我们要优先保障教学,不能让学校里那些好好上课的教师吃亏,这是原则和底线。为了尽可能地平衡教学与科研,学校也制定了《宁波大学进一步推动专职思政课教师发展实施方案(试行)》等支持教学的制度文件,以及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施办法中强化教学业绩评聘比例等一系列政策,从顶层设计和制度架构入手,确保教学与科研“两手抓”“两手硬”。
记者:为更好地培养教育家型教师,接下来,学校在人才政策方面还会有哪些改革?
李伟平:高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才,一位真正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是教学、科研、服务、育人全面发展的。我们虽然倡导分层分类去发展教师,允许教师选择侧重方向,但教书育人肯定是第一位的。即便是科研工作,最终也还是要服务于人才培养。无论是将科研成果用于教学,还是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科研,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出来,增强他们对专业的认识,提升研究力、创新力和创造力。
接下来,对于教学型、教学为主型和教学科研兼顾型3类教师,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教学的地位,强化对教学的考核要求,在保证课时量之外,增加课程等级、教材等级、教研论文等评价指标,引导广大教师重视教学。为此,我们针对教学为主型教师推出“教学副教授”,而且指标推荐不设限,由学校统一组织评审;针对专注于好好上课的教师推出“高级讲师”,给予校级特聘待遇;针对人文社科类教师,除了继续与自然科学类分类评价,还适当引入代表作评价、同行评价……
我们还将出台教学名师培养计划,对教学型教师的培育和岗位设置给予一定保障,哪怕他们科学研究不如其他人出色,但只要在教学研究、课程建设、教材撰写、教研论文等方面有具体成果,也会获得科学研究做得好的教师的同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