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湖州市湖师附小教育集团 莘新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情境中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因此,在新的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找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训练点,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
一、寻找文本框架,理清“怎么写”
(一)梳结构
小学阶段是阅读和写作的起始阶段,学生在阅读语文教材时,首先需要理解文章的谋篇布局,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文本结构主要分为并列结构和总分结构,而总分结构又可以细分为总分总和分总两种形式。
以三年级下册的《海底世界》为例,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概括海底世界总体特点的两个句子,并圈画出来,同时解释选择这些句子的原因。在教授课文的分述部分,即海底景观的重点内容时,教师应指导学生概括出海底各个景观的特点,并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内容是以并列的形式进行描述的。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通过板书的形式,突出全文的总分总结构以及分述部分的并列结构,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这对于提升学生在语文习作方面的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理解篇章结构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素养。在梳理文章脉络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认识结构并理解结构的用意。这样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把握文本的能力,并为学生展开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理顺序
明确一篇课文的写作顺序,就如同抓住了它的脊椎骨,这是理解文章结构的关键。不同的文体,其写作顺序也各有特点。以写景类文章为例,它们通常采用地点转换的顺序来展开。例如,《颐和园》这篇文章通过每段的总起句,如“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展现了空间的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地点转化词的使用,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说出类似的地点转化句子,以此来提升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二、立根文本字句,知晓“写得好”
(一)巧用词
一个关键词,有时能够成为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的文眼,把握住这个关键词,就如同抓住了文章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深入体会其中的含义,这样才能够发现这些点睛之笔。例如,季羡林老先生在《怀念母亲》一文中写道:“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这个句子,并讨论哪个词最能表达身在异国他乡的游子心情。学生可能会提到“凄凉”,也可能会提到“甜蜜”或“浓浓的”。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发现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无法回归的复杂情感,正是通过这个“糊”字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二)品妙句
句中有妙词则可称为妙句,但妙句不一定非得有高深的妙词。有时简单朴素的话语却能震撼人心,达到启迪心灵的境界。在六年级上册走近鲁迅先生这一组课文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妙句。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四周黑洞洞的,能不碰壁吗?”等句子,措辞、表达虽然很简单,但含义深刻,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人物内心去咀嚼品味。
三、感悟特色表达,明了“写得妙”
(一)凸显文体特色
小学语文课文根据体裁大致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每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色。例如,记叙文着重于人物描写的方法,它展示了如何将人物写得生动活泼。而诗歌则以其简洁精炼著称,教学中引导学生琢磨诗人用字用词的精妙之处,也是一种充满乐趣的学习体验。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把握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教学,那么学生所习得的语言将会是多样化且丰富多彩的。
(二)品味烘托对比
写就一篇优秀的文章,不仅需要对主体细致描摹和刻画,还必须借助外在环境的烘托,以及与其他人物或事物的对比,这样才能够使主体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以《青山不老》一文为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老人造林前与造林后晋西北土地的巨大变化。这种对比的写作手法,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从而使他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老人造福子孙后代的无私精神。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当地的旧县志资料,结合当前这片土地的实际情况,尝试撰写新县志。这样的练习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对比写法的一种有效实践。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对比写作的技巧。
(三)思考文本留白
细读文章时,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有时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我们不仅要理解特殊标点的意义,还要揣摩作者为何不直接用文字表达而选择使用这样的标点。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重视语言的特殊表达方式。例如,课文中省略号的使用是教师讲解的重点,它们是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用来引发读者思考和想象的一种写作手法。教师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语意未尽”的表达。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旨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在文本中选择准确的“语用”训练点至关重要,这是我们实践“语用”教学的首要任务。只有当教师深入分析教材,真正理解自己应该“教什么”时,接下来的“怎么教”才能变得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