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近日,《中国青年报》报道,通过一方小小的手机屏幕,一些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状态、兴趣爱好等一一展现在公众面前。近来,在网络平台上不少以儿童为主角的视频收获了大量粉丝,视频里的儿童成了大家眼中的“网红”。孩子过早走上“网红”之路,引发了不少担忧。
炒作“网红儿童”乱象引人忧
□陆玄同
在流量至上的互联网场域,一些家长已不满足日常晒娃,而是将其视为牟利的渠道,做起了“啃小族”。从亲子生活到才艺展示,从充满哲理的“小大人”到懂事的“小厨师”……“网红儿童”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变味。
正是看到“网红儿童”变现的潜力,许多家长和机构纷纷将孩子推向镜头,以此获取利益。我们看到,一些家长不满足于同质化的日常生活表达,另辟蹊径搞起了吃播、美妆穿搭等成人化模式。比如:有的家长让刚满5岁的女童拿起粉底和眼影,对着镜头向大家介绍如何化妆;有的家长故意给宝宝喂有刺激性味道的食物,拍摄宝宝表情以取悦观众;有的家长为了在秀娃“赛道”中博出位,签约一些社会机构,以期从开通账号、确定人设到运营推广,实现全方位定制和包装。
萌娃视频的爆火,反映了现代社会对“萌文化”的喜爱和追捧。但这种唯流量式的消费,带给孩子的除了鲜花和掌声,还有隐私曝光、语言暴力等风险。乱象之下,透支的是孩子的成长及未来。种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忽视了孩子的成长需求和福祉,让他们在本该天真无邪的年纪,饱受利益的诱惑和腐蚀,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养成。炒作“网红儿童”的不良风气也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他们成为网红文化的拥趸,一些人还将“成为网红”作为追求。
炒作“网红儿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有太多例子告诉我们,过度消费孩子,最终会遭到反噬。网上正常晒娃可以,但把孩子打造成“网红”去牟利,是“拔苗助长”甚至违规违法的。孩子的成长自有其规律,他们未来的路还很长,不能让他们在捧起书本的年纪,早早被消费、被操纵。
孩子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而不是被用来赚钱的。社会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孩子远离毒流量,为他们的成长保留一片净土。
家长务必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育儿观
□李 平
毋庸置疑,“网红儿童热”愈演愈烈,家长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有些家长即使刚开始的初衷只是晒娃,但随着关注、流量增多,面对巨大的经济利益,不少父母难以抵挡诱惑,早早将孩子推向聚光灯下、名利场中。
面对这股热潮,家有萌娃的家长需厘清几个概念。第一,晒娃应有度。一些家长名为“晒娃”,背后全是功利心在驱使。家长切勿为了追求流量和经济利益,无底线迎合观众的喜好。过早将孩子置于被物化的环境中,会让孩子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忽视孩子的正常学习及生活。如此做法,不仅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更会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可谓得不偿失。
第二,要增强未成年人保护意识、监护人责任意识。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和监护人,应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家庭教育水平,正确认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法律关系、利益关系。面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和资本的驱动,为人父母理应保持警惕,避免让孩子成为流量和利益的牺牲品。
第三,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目标。身处网络时代,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成功观,重视内在品质及能力的提升。孩子有“网红梦”本身没有错,但家长对“网红”先要有清晰的认识。要让孩子明白,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条,但无论处于何种赛道,都需要扎实的知识积累,同时还要进行不断的自我提升。
为让“聚光灯下的孩子”免受伤害,相关部门及学校应加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指导,对相关家庭给予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育儿观。
保护未成年人 网络空间安全
□付 彪
网络空间里的“网红儿童”实属不少,从日常生活到学习状态,从兴趣爱好到才艺展示,从金句段子到知识科普等,不少萌娃类账号动辄拥有几百万、上千万粉丝,成为各大视频、直播平台上的宠儿。
在刻意打造“网红儿童”的过程中,这些孩子的权益往往被忽视甚至遭到侵害。比如长时间的拍摄、超负荷的工作量,不仅剥夺了孩子的休息和娱乐时间,更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某些机构为了获取流量,不惜将孩子的个人隐私公之于众,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网红儿童”在平台算法推荐加持下被更多人看到,不仅会影响屏幕内外的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还会加剧社会功利化和育儿焦虑。
事实上,“网红儿童”乱象一直是网络生态环境的治理重点。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发布后,有关部门采取有效举措,加大了对“网红儿童”乱象的治理力度,维护了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但这一乱象并未禁绝,且花样翻新,炒作“网红儿童”的视频在各网络平台依然不断出现。
遏制“网红儿童”乱象,保护未成年人网络空间安全,需要压实各方责任、多维协同共治。首先,要压实家庭责任。父母作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一定要依法教育好、保护好自己的孩子,避免盲目跟风或过度消费,将孩子过早推向名利场。其次,要压实平台责任。建立完善用户注册、内容审查、监督举报等制度机制,及时利用技术手段精准识别和处理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规信息。同时,相关部门要推进网络空间侵害未成年人权益问题的综合治理,强化对视频平台、社会机构的监管,对各种借“网红儿童”牟利行为露头就打、决不姑息。学校和社会也应积极参与到未成年人安全上网的教育宣传中来。唯有多方尽责、合力共治,才能有效铲除炒作“网红儿童”之风,为未成年人构建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