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9月20日 星期

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贡献温大力量


□温州大学党委书记 钱 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温州大学努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推动“引育留”一体贯通,践行“教科人”一体发展,力促“校地企”一体发力。踏上创建浙江省高水平大学的新征程,学校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坚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信念,部署落实学校“三支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持续放大“聚才、聚智、聚资”效应,不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为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强省建设贡献温大力量。

一、“引育留”一体贯通,建强“三支队伍”

一是“强磁场”引才。学校出台引才奖励办法,设立“人才工作日”,成立海外联络站,敦聘诺贝尔奖得主为引才大使,面向全球绘制“引才地图”,校地渠道共享、经费共筹,形成引才聚才最强合力。二是“大舞台”育才。学校重塑人才携带成果创办企业机制,形成“一个人才团队、一个实验室、一个研究院、一家企业、一个基金”的“五个一”模式。聚焦温州“5+5+N”产业集群,与平阳、苍南等8个县(市、区)共建激光光电、新材料等13个校地产业研究院,推出成果转化应用“科企通”,为人才施展拳脚搭台赋能。三是“暖服务”留才。学校用足各级人才新政,推出“十大关爱行动”,落实人才经费“优先投入、只增不减”,精准解决人才最关心的“房子”“孩子”“面子”问题,增强人才归属感。

二、“教科人”一体发展,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高地

一是夯实人才培养基础,提升“三位一体”建设厚度。面向国家、地方发展所需,学校学科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级课程29门,1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教育部师范专业认证,入选国家“十四五”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项目库。近年来,毕业生留温率连续数年均在30%以上,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扛起学科建设龙头,提升“三位一体”建设高度。构建“1+1+8+N”学科布局,生态学学科入选浙江省优势特色学科,化学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A类,8个学科入选省一流学科B类。在温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博士点增点扩面实现重大突破,新增生物学、资源与环境2个博士点,博士点数量达到3个,学位点分布更加全面,“学士—硕士—博士”的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体系更加完善。三是聚焦科研创新突破,拓宽“三位一体”建设深度。推进有组织的科研,实施“自然科学技术研究托举工程”“哲学社会科学振兴行动计划”,主持国家级项目950余项。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一等奖,实现浙江省属高校零的突破。入选首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获中国专利金奖2项,获奖数量居全国地方高校前列。

三、“校地企”一体发力,激发高水平服务地方动能

一是校地企协同发力,打造高能级平台。平台是科研转化的重要阵地,也是人才培养的实践创新舞台。学校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以科研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打造“以平台建团队,以团队育项目,以项目孵成果”的全过程创新链。学校建有国地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国家级平台3个,省级科研平台46个。二是校地企协同布局,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学校紧扣温州产业布局,搭建人才与产业对接平台,实施“一院一地一产业”行动,构建“高校+政府+企业”协同创新、“人才+科技+产业”有机衔接的产学研转化体系。目前运营省级综合体4个,入选省新型研发机构3个,各类研发平台每年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1500余次,每年“四技”服务收入5000余万元,累计孵化科技企业50余家。三是校地企协同服务,做强地域特色研究。推进“一学院对接一市局,一团队服务一县(市、区)”,在温州学、华侨华人学、南戏、温州山水诗、温州人经济研究等领域共建一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打造省市“智库群”。学校实施助力乡村振兴“双百双千”行动,发动2000余名师生、700余名博士,组成100余支先锋团队,承接重点项目103个,受益群众超35万人,入选省高校干部人才助力山区26县和海岛县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