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高等教育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9月20日 星期

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浙师”答卷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 邱利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浙江师范大学在全面学习上下深功、在全面把握上求实效、在全面落实上见行动,将自身发展“小逻辑”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逻辑”,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浙师力量。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活拔尖创新人才新动能

随着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我们必须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坚定走好新时代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一方面,要强化人工智能“三全”赋能。充分把握数智技术给教育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为教育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赋能,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推进人工智能与高校教学深度融合,加快试点推广人工智能助教应用,建设一批智慧课程、数字教材,打造课堂教学新形态,为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另一方面,要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推进数学、中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探索地方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新路径。鼓励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搭建跨学科学习平台,推进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加强师范生培养本研一体设计,推进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卓越教师试点,着力培养高水平卓越教师。

二、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重塑学科专业建设新优势

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我们必须胸怀“国之大者”,以学科建设统领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坚持“四个面向”,加快推动专业改造升级,积极布局国家急需专业,培育交叉融合的新兴专业。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撤销或合并学科支撑弱、办学规模小、招生就业质量差的专业。二是促进专业分类发展。聚焦办学特色,建立健全校内专业分类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和考评机制。深化校内教师教育体制改革,统筹资源加强合作,有效形成人才培养合力,进一步强化师范特色;聚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推动非师范类专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教学建设和改革,推动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三是加强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加大学科对专业建设的支撑力度,充分发挥其在师资培育、学术环境营造方面的引领与带动作用,并凸显学科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同时,将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推动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三、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塑造高水平教师队伍新风貌

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我们要高举教师教育旗帜,深化“五航”师德品牌建设,把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弘扬和践行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一是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充分用好“人才新政22条”等政策,加大高端人才和优质青年博士引进力度,加强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补齐教师队伍建设短板,不断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二是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统筹教师学术、科研、教学发展,建立常态化教师发展培训机制,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重点做好青年教师教学发展培训和帮扶工作,着力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和素养。三是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导向,通过调整评价体系,激发教师育人内在动力,全心全意投身人才培养。建立多层次教师教学荣誉体系,选树教书育人典型,引导更多教师将精力投入人才培养。

四、深化教育国际合作,构筑国际化开放办学新格局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释了教育强国的六大特质,其中就包含国际竞争力。浙师大坚定不移推进开放办学,主动对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致力于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国际办学体系。一是做强国际合作平台。积极拓展与欧美发达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校的合作关系,构建优质国际合作伙伴群;推动重点学科国际科研项目与平台建设,面向全球集聚高水平学者。二是做优对非交流品牌。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非洲研究院名誉教授格罗布勒等来自非洲50个国家63名学者的复信,为我们深化中非合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深耕非洲研究,实质性参与中非人文交流,持续擦亮浙师大中非研究“金名片”。三是做好国际人才培育。优化本科生出国(境)交流支持政策,启动本科生赴国际组织实习实践计划,与国(境)外高水平大学、知名研究机构开展联合培养,做强做特“留学浙师”品牌。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