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 刘正伟 翟瑜佳
夏丏尊自清末留学日本归国后投身新式教育,躬身中等学校教育实践20来年,后又长期献身中小学教科书的编辑出版,推动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在其长期的教育与文化实践中逐渐形成。
一、夏丏尊语文教学思想的形成
夏丏尊语文教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08—1921年),投身中等师范国文课程改革。1908年春末,夏丏尊应聘担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教育科日本教习中桐确太郎的通译助教,后又主动担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舍监。
新文化运动爆发后,夏丏尊在浙一师译述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理论,提倡人格教育,和陈望道、刘大白、李次九等发起国文科的课程改革,在国内率先进行白话文教学实验,“教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取研究的方法”。浙一师风潮后,夏丏尊辞去教职。
1920年秋季起,夏丏尊应邀担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在课堂上除提倡白话文,要求学生阅读新文学作品、写作新思想文章外,还改革作文批改方法,从文法、修辞等方面督促学生进行作文评改。
第二个阶段(1922—1927年),投入中学及大学国文教学改革。1921年12月夏丏尊担任春晖中学国文教员,之后,历任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上海立达学园国文教员。夏丏尊“欲竖了真正的旗帜,振起纯正的教育”,积极倡导人格教育,让学生“按照他们的个性自由发展”。
第三个阶段(1928—1946年),1928年起,夏丏尊投身编辑出版事业,担任开明书店编辑所所长和总编辑,先后创办了《中学生》《新少年》等杂志,为广大青少年学习语文提供指导与帮助。同时,他担纲中小学国文国语课程标准起草、修订工作,编制《开明国文讲义》《国文百八课》等中学国文教科书,探索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行探讨为中心的教科书体系。
二、夏丏尊语文教学思想的理论渊源与核心
(一)夏丏尊语文教学思想的理论渊源
夏丏尊的语文教学思想具有深厚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其理论源头主要有三个:自然主义教育学说、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
1.自然主义教育学说
1913年,《教育周报(杭州)》连载了夏丏尊翻译的卢梭《爱弥尔——论教育》,较早地介绍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学说。夏丏尊在译介卢梭自然主义思想之余,也积极接受了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论。
2.民主主义教育理论
1919年8月,夏丏尊在《教育潮》发表了他翻译的《杜威哲学概要——译日本帆足理一郎氏“民本主义与教育”叙文》一文,概括性地介绍了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哲学基础。
夏丏尊指出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一切从人出发,研究“人如何教”,而非“应如何教人”的问题。
3.中国传统文化
早在读私塾时,夏丏尊就埋头苦读《左传》《诗经》《礼记》和四书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浸润成长。夏丏尊努力钻研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宋元明清时期的性理学说是夏丏尊语文教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二)夏丏尊语文教学思想的核心与表达
1.“以人为背景”
夏丏尊提出“以人为背景”建构语文教学,其教育的理想和目的是“完成被教育者的人格塑造”。夏丏尊认为,实施人格教育的目标在于,通过情感上的陶冶,养成自由的思想,最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格和健全的个性。
2.“我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
夏丏尊在《我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中对语文教学最终指向的目标,即人的培养及其特质作了充分的阐述:“我们要使我们的学生为有丰富的常识和趣味的人”“我们要使我们的学生为有广博的同情的人”“我们要使我们的学生为能自律地不断向上的人”。
三、夏丏尊语文教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及启示
“以人为背景”,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塑造人,指向学生人格及个性的发展。夏丏尊从现代教育的本质出发,指出学校所有的学科教学是完成人的情感、价值和精神的塑造,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公民,即完成一个社会公民的核心素养与趣味的培养。
教材编制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探索问题与作业的科学设计。在20世纪30年代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制中,夏丏尊提出注重单元教学的创编,贯穿“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他认为,要通过课文的研习、文本的读解,让学生自己摸索、探寻语文学习的途径与方式,以获得语文学习的经验与体验。此外,通过课后作业的科学化设计,达到目标的完成与实现,提高学习文本的效率,则是夏丏尊在语文教学科学化道路上另一创造性的探索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