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湖墅学校 王 晨
“王老师,小星又把饭盒丢垃圾桶啦。”“王老师,小星又在操场上小便啦。”课间十分钟,学生一个个小脸通红、气喘吁吁地报告他们的新发现。
“那你们有没有主动帮助小星,告诉他正确的做法呢?”
“有,但他一直说‘不要’。”
小星是我们班的一个孤独症男生,最近似乎遇到了新麻烦,变成了“不要”的复读机。
用完午餐,学生们排队倒剩菜剩饭。轮到小星时,他一股脑儿连饭盒一起丢进去,旁边的学生提醒他捡回饭盒,他却突然跑出队伍笑着跳着,嘴里还不停地说“不要”。
大课间跑操休息时间,小星一个人游荡到草丛旁,猛然脱下裤子“就地解决”。“小星,我们以后在厕所里小便好吗?”事后,我和小星约定。小星用手捂住耳朵说“不要”。
我安抚小星的情绪:“小星,咱们去教室品尝美味的海苔好吗?”
换来的竟也是坚决的“不要”。这下可把我们难住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通过观察,我发现,大多数时候小星的“不要”是一种直接的、下意识的回答,是因为没有听懂我们说的话,或者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不要”到底是真是假,其实很容易分辨。当我问小星“要不要吃海苔”,并拿出海苔放在他的手中,他就不会摇着头说“不要”了。
为让小星学习在不同的场合下实施正确行为,我给他定制了一本“行为照片书”。同时,分三阶段帮助小星去认识和使用。
我想做——巧用评价找动机。当小星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时,就可以获得一枚海苔徽章作为奖励。由于小星的活动场所比较多变,接触的助手也比较多,我们在班会课上成立帮帮团,更好地营造班级互助氛围。每一名评价员可以通过观察与行动,参与到对小星的评价中,还能获得乐于助人徽章。
我会做——任务分析学方法。当小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通过“行为照片书”的图片提示、帮帮团同伴互助等形式获得提醒和帮助。“行为照片书”不仅有电子版,还有纸质版,帮助小星在家长指导下巩固练习,双管齐下,逐渐将正确的行为泛化到更多真实的生活场景中。
我能做——自我录像助内化。有了行动的意愿和行动的方法,还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让好习惯变成一种肌肉记忆。为帮助小星更好地内化所学所做,我们在不同的生活和学习场景拍摄,记录小星在他人的指导与帮助下作出的正确行为。这些录像不仅可以作为学习素材,还能为班级学生树立榜样——小星都能做到,我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还联动任课教师和后勤人员,在校内形成良好的生态互助圈。其中最熟悉小星的就是楼层阿姨,她课间都在洗手间打扫卫生,看到小星没有正确洗手就会热心指导,提醒他及时关闭水龙头并擦手。
除了学校实施的一系列计划,小星的成长更离不开家庭教育。我们编制了详细的家庭指导计划,明确家校做法的一致性,并进行线上远程督导,灵活调整帮扶方案。
一段时间以后,小星进步明显,他不仅学会了整理个人物品、收拾饭盒、正确洗手,还愿意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课间,我经常看到的是小星和同学们一起玩的开心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