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第二高级中学 戴柏葱
我选某地二模的阅读题给高三学生做阅读练习,其中的文学类阅读材料节选自梁晓声2023年的新作《遭遇“王六郎”》。
两道主观题一道以“我两次提及《聊斋志异》,分别有什么作用”关联情节,另一道以语言为切入点分析“王六郎”的人物形象特点。
主观题很典型,难度也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我很快就校对完成,将练习下发给学生。
回到办公室刚坐下,李淑琪出现在我的身后:“戴老师,您有梁晓声的书吗?我看了这篇阅读理解,觉得他写得很好,我想趁着假期读他写的书。”
我有些惊奇,教书这么多年,第一次遇见学生读了试卷中的阅读材料,而想读作者的其他作品。
我不禁想起一则关于钱钟书先生的轶事。据说曾有读者因为读了《围城》,想去见见作者钱钟书先生。钱钟书先生回复说:你偶尔吃到一个觉得味道不错的鸡蛋,又何必去认识这只下蛋的老母鸡呢?
李淑琪并不是想认识“老母鸡”,她想吃“老母鸡”下的其他蛋。
我回过神来,微笑着对她说:“我家里有梁晓声的散文集,可以借给你。不过我没有他的小说,再过一个多月就要高考,你可能没有时间读小说,我建议你读读他的散文,或许对你的高考作文有帮助。小说建议你上了大学再去找来读,如被改编成电视剧火遍全国的小说《人世间》。
李淑琪开心地回教室去了。
下班回家后,我从书架上取下梁晓声的散文集《慈母和我的书》,放进我的电脑包。晚上,我重新阅读试卷上的《遭遇“王六郎”(节选)》,觉得真如李淑琪说的那样,写得很好。于是,又在网上寻找《遭遇“王六郎”》全文。
果然,我找到了这篇刊发在《人民文学》杂志2023年第9期上的中篇小说《遭遇“王六郎”》,很可惜,网上能读到的也是节选并不是全文。而试卷上的这篇,只是这个“节选”的五分之一,还有比较多的删改。
能从“节选的节选”中看到这篇小说的好,说明李淑琪有着不俗的鉴赏力。
我一口气读完了《遭遇“王六郎”(节选)》,便遭遇了两个“王六郎”:一个是梁晓声小说中的“王六郎”,另一个是《聊斋志异》里的“王六郎”。
这是两个有情有义、温和良善的少年“王六郎”,在梁晓声的笔下,穿越古今,合而为一。只不过,《聊斋志异》中的“王六郎”得到一段最诚挚且得以善终的珍贵友情,而现世的“王六郎”没这么幸运,被友情所伤,以致“精神失常”。
梁晓声在《小说〈遭遇“王六郎”〉创作谈》中说:“假友情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现象,以假友情对待别人的真友情是小人行径……我愿大学仍是一方净土,不被恶劣的社会关系所污染——这也是我写此小说的初念之一,欲以此小说斥止小人在大学的滋生耳。”
原来,梁晓声关注的是大学生友情。我想,他一定是读到了一些关于大学生室友之间发生恶性事件的新闻后,心有所感吧。
梁晓声是一个温和良善的人,在他的小说《人世间》里,没有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他一定也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被同学温柔以待。而同样温和良善的李淑琪,也一定在试卷上的阅读材料中读到了梁晓声的这份初念,心有戚戚焉。
梁晓声说:“文学作品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成长,当你读了很多温暖、有温度的作品,它们就会对你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让你的心灵变得柔软,写作的时候,笔下自然就会有感情和温度。”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这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像《聊斋志异》中的这篇《王六郎》曾感动过年少时的梁晓声,并让他念念不忘一样,年少时懵懂无知的我,也曾被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点醒。
更让我感动的是,在学业如此繁重的高三临考之际,一个学生竟然因为做了试卷上的阅读练习,而爱屋及乌地想找作者的其他作品来读。
而我竟然从来没有想过告诉学生,偶尔在试卷上露脸的文学作品,它们是如此美妙;从来没有想过提醒学生,有空去看看好的作品完整的样子。
就在前些日子,我们的试卷上就有节选自路遥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以及迟子建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阅读材料。
课后,我默默地买了路遥的短篇小说集《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和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
第二天,我特意早早赶到学校,把梁晓声散文集《慈母和我的书》,当着全班的面递到李淑琪手里。
此番在临考之际遭遇了“王六郎”,遭遇了这个美好的学生,她让我刮目相看,并教育了我:高考复习,不能只顾埋头刷题;语文学习,更不能只是在语文课上。
此番遭遇了“王六郎”,更遭遇了“王六郎”的善良。善良没错,错的是欺负善良人的封建社会;温和也没错,应该反思的是当下急剧变化的社会中人心的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