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商大学校长 王永贵
2023年以来,浙江省大力实施“双一流196工程”,出台《关于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普通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两个《意见》),正式开启了高教强省的浙江模式。浙江各高校要注重以内涵式发展为重点,锚定“打造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秀学科、建成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总体目标,聚焦教育科技人才,加强规划、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的统筹,聚力特色发展、强化授权赋能、突出协同联动,为加快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注入动能。
致力于特色发展,以学科重点突破引领高水平大学建设。高等教育短板是浙江多年的“隐痛”。有学者直言,浙江高等教育存在“大而不足”“高峰不足”“高原不高”等问题,与其文化大省的历史地位、经济大省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不相匹配。在国家“双一流”建设进一步突出学科特色发展的背景下,“双一流196工程”聚焦高校优势学科、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在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注重构建目标导向、层次清晰、聚焦重点、动态调整的高质量学科体系。
进一步授权松绑,赋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两个《意见》明确提出:分类施策、精准赋能,坚持“共性+个性”的政策供给,对有基础、有潜力、有需要的高校和学科通过“一事一议”方式予以个性化支持,并明确了涉及人才队伍建设、办学自主权、学科建设、资源保障、国际交流、干部队伍建设、内部治理体系等7个方面的23项支持政策,打造有含金量、可操作的“政策工具箱”。其中,人事管理机制、绩效工资改革、经费管理机制、分配自主权等改革举措均展现了省委省政府推动高等教育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和超常力度,这将为高校科技人才培育工作提供更大的自主努力空间。
突出协同联动,全方位支持高水平大学建设。在授权松绑赋予高校更大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两个《意见》提出了实行浙江大学相关学院(系)对口帮扶机制、加强与高水平科研院所及省实验室联建学科、支持有条件的工程类院系整体搬迁至“415X”产业集群核心区等支持举措。《浙江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中提出,建设一批教育、科技、产业高效协同的高水平大学,推进高校院所开展有组织科研,加强数理力学、量子信息、脑科学等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布局一批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将建设高水平大学作为实施重大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的重要一环;同步实施基础设施提质工程,全面改善高校基础设施与办学条件,吸引优质师生,全方位支撑高教强省建设。
将教育科技人才等关键要素环环相扣,推动一体化发展是“双一流196工程”的最大特点,这既需要高端要素的集聚,也需要构建良好的学科发展生态、人才引育生态和资源配置生态。
打造优良的学科生态体系。早在2017年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就明确指出,要优化学科建设结构和布局,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健全学科生态体系。“双一流196工程”在鼓励学科重点突破、实现登峰的同时,亦要注重建设优良、健康的学科发展生态体系,这不仅需要省级层面的学科布局规划,更要融入高校层面的学科建设当中,在注重学科“重点突破”的同时,更应重视发挥“重点突破”学科的带动引领作用,从学科建设转变为学科生态体系建设,统筹兼顾重点与非重点、优势与弱势、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以便夯实学科“高原”、打造学科“高峰”,形成学科“高峰”带动学科“高原”等协同发展的良性学科发展生态。
构建良性的高层次人才引育生态体系。高层次人才引育是涉及政府、高校和社会的系统工程,需各方协同、凝聚合力,要深入领先区域的最新政策变革及其趋势,着力破除高层次人才引育的不合理限制:一方面,通过“一校一策”,持续优化有关高校绩效工资范围与总量限制,弱化高层次人才绩效工资对高校绩效工资总量的影响,探索建立符合浙江高校发展实际的薪酬与分配制度;另一方面,在落实属地同城待遇上下功夫,奋力打破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并强化对亟需高层次人才的关爱,积极构建人才政策的“平权”体制机制;探索高层次人才综合评价机制,探索高层次人才政校企协同引育机制,探索产业链、科技链、价值链、人才链、教育链“五链”精准匹配和全链路体系。
持续优化高校的资源配置生态体系。支持高校充分发挥教育基金蓄水池的作用,打破一些政策性限制因素,提升高校资源配置和经费使用自主权。例如,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探索中长期贷款等政策的优化流程,确保与部属高校实现同步,进一步扩大科研和学科经费使用范围,开展以结果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精准度和效益的评价试点;深入实施和持续优化“揭榜挂帅”制度,强化资源配置绩效考核,健全过程管理和动态监测体系,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益和资源投入精度。对建设成效卓越的学校,在资源配置和扩大自主权等方面给予奖励性倾斜,引导各高校积极优化资源配置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