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顾 近日,“家长月入一万不够孩子研学游七天”的新闻冲上热搜。随着暑期临近,不仅学校,各大平台也都推出了各式各样、层出不穷的研学游项目,价格从几千到几万元不等。研学机构鱼龙混杂,其定价是否科学合理、出行安全是否有足够保障、实践育人的效果究竟有几分等问题,令不少家长为之困扰。
研学游乱象亟待引起重视
□郑建钢
暑假尚未开始,“研学热”已然盛行。然而短短几天的暑假研学游,费用动辄上万元,至于研学些什么内容、带团机构的资质怎样、研学导师的水平如何,大都语焉不详,让不少家长望而却步。
当研学游成了开盲盒,不去吧,孩子心理不平衡;去吧,又担心花了钱和时间,除了让孩子换个地方玩手机,原先承诺的“研+学”,一个也享受不到。
研学机构鱼龙混杂,势必影响研学市场声誉,危害研学生态,背离研学初衷,亟待引起各方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研学市场之所以乱象频出,良莠不齐,关键在于行业标准缺失,市场监管滞后。有鉴于此,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符合实际的研学游标准体系,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入制度和管理规范,同时加强必要的市场监管,打造“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秩序,以进一步净化研学市场,保障研学游质量。
其次,精心打造研学游项目,设计好研学实践活动和研学课程,不但要有“研学”的内涵,而且要有“游”的质量。下大力气开发诸如红色教育、非遗文化传承、科学知识普及、劳动生活体验等研学游项目及课程,贴近生活实际,将学科知识融汇于日常生活之中,富有教育意义和专业特点,从而让研学游成为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最后,研学游承办机构应秉持诚信经营的原则,无论是研学游的内容、流程、日程安排,还是收费标准,都必须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杜绝“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严禁虚假宣传揽客组团,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政府“兜底”出台相关政策以进一步促进、规范研学旅行的发展。比如去年9月,温州市教育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发文,明确研学旅行活动内容应做到“五有”,即有主题、有目标、有内容、有实施、有评价,防止课程设计低级庸俗和娱乐化倾向;对政府其他部门公布的相关基地,要按照“五性”(教育性、协同性、安全性、公益性、普及性)原则进行把关和选定。
充分发挥研学的育人功能
□李 平
近年来,研学旅行热度持续攀升,每逢长假,跟研学相关的话题总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热搜的背后,一方面折射了研学旅行市场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家长们对规范的研学市场、优质的研学产品的渴盼。
研学旅行发展至今,各地争相挖掘资源,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推出精品线路,着手基地建设,打造丰富多彩的研学旅行产品,以满足家长和孩子们的多样化研学选择。名副其实的研学旅行产品,的确能给孩子带来教益,并深受他们的喜爱。
不同于普通的跟团游,研学旅行是要让孩子们在“行走的课堂”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
然而,一些学校和机构缺乏对研学旅行的正确理解和专业的研学设计,不在“为孩子提供教育价值”上下功夫,却趁着热度提升产品的价格,似乎只要稍加包装,再贴上“研学”标签,就能坐地起价。随之而来的,就是价高质低、研学内容名不副实、从业人员缺少资质、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让不少家长陷入“难以抉择”“被研学”的窘境。
针对种种研学乱象,国家一系列政策举措密集出台。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指出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2017年,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研学旅行服务规范》,对研学旅行的服务细节加以明确。2019年,中国旅行社协会发布了《研学旅行指导师(中小学)专业标准》,该职业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
所谓“研学旅行”,其本质在于教育和育人,“游”只是载体,“研”与“学”才是根本。研学机构只有更加注重产品设计,深入挖掘研学项目主题,加强师资力量,推出更多优质的研学旅行产品,发挥好研学旅行“文化育人”的功能,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让家长们的选择有保障,让孩子们能够“游有所学”,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和文化滋养。
莫让“研学焦虑” 绑架了家长
□陆玄同
贩卖焦虑,向来是部分“教育专家”和研学机构的“撒手锏”,而重视教育和舍得投入的家长们,往往不经过细致的考察和甄别,就对一些价格虚高、名不副实的研学游产品趋之若鹜。
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家长的教育焦虑似乎随时随地就会被引发。近年来,研学市场正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壮大。根据《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2022—2023)》等数据,中国研学市场规模已经达到千亿元之多,并仍有上涨空间。依托研学,一种新型教育焦虑正在家长群体中蔓延。如果一些研学机构偏离教育初心,让研学旅行异化为重游轻学、只为赚钱的生意,那这样的项目,不去也罢。
对于研学市场的乱象,监管部门要引起重视;对于利用研学游引发教育攀比、渲染教育焦虑的那些博主和大V,平台要及时清理。至于家长们,不妨反求诸己,多思考到底想通过研学让孩子得到什么,多做一些功课,为孩子选择真正靠谱的研学产品。
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从来就没有什么起跑线。学习是终身行为,比起在各种所谓的“赛道”里内卷,更重要的是学会保持理性,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和幸福的童年。希望家长们多一些对育儿的清醒认知,多一些精力和时间陪伴孩子。毕竟高质量的陪伴,比花了钱让孩子参加一些不知所谓的旅游项目,要有意义也有价值得多。
研学游切莫成为家长们炫耀攀比的工具,不管是期望孩子加强锻炼还是增长见识,都应量力而行。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并不是花费了大价钱出去走一趟,孩子的成长就能有质的提升,关键看孩子能领悟多少,能学到多少。生活处处是学问,一个热爱生活、懂得观察思考的孩子,在哪里都能获得知识、收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