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新闻评论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4年7月2日 星期

高校设置人工智能专业不宜一拥而上


●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一方面要“上接天线”,另一方面则要“下接地气”。

□程振伟

人工智能专业或许是当下最火爆的专业之一。《北京商报》报道,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目前,全国498所高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9所高校成功备案或申报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人工智能,同基因工程、纳米科学并列为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是工业革命4.0的变革核心。培养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高校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或者相关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一方面要“上接天线”,另一方面则要“下接地气”。人工智能专业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技术体系内的数学基础、技术基础、机器学习方法、问题域,以及应用领域内的互联网、智能写作、机器翻译、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慧金融等。开设该专业,需要学校有扎实的计算机、数学、物理等学科基础。有基础、有实力的高校结合自身情况开设人工智能专业,为我国在科技大潮中赢得先机是分内之事。

然而,相关学科基础尚不具备的高校,不宜为了“赶时髦”“随大流”盲目开设人工智能等新兴专业。新专业设置是一门技术活,要尊重专业设置和发展规律。本世纪初,曾出现过一些新专业一出现即一拥而上的现象。像公共事业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曾经是“当红炸子鸡”,诸多高校纷纷开设这些热门专业,后来随着过度供给导致就业困难又纷纷砍掉,造成办学资源的浪费。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要研判时代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要有自信和定力,应结合自身办学底蕴和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把自身已有专业特色优势发挥到极致,适时根据产业行业变化需求改造升级,做强自身特色专业,才是谋求自身生存发展的“硬功夫”。

高校不急着“上马”人工智能新专业,并不意味着不拥抱人工智能时代,也不意味着面对时代红利无所作为。暂时没条件设置人工智能新专业的高校,完全可以整合资源,为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设置类似人工智能的多学科交叉“微专业”,或者整合全校乃至社会资源为学生开设通识选修课。比如就有高校面向本科新生搭建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AI数理基础和编程训练、应用工具训练和场景开发、AI伦理教育等培养训练。

对于人工智能等专业今时的热门,显然需要更多的“冷”思考。据了解,近几年增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之中,既有综合性高校,又有财经、师范、文科等类型高校,其中不少是地方二、三本院校。高校都有彰显自身办学定位及特色的强势专业,设置新专业需要统筹考量,是否能与办学特色、专业体系形成化学反应,应该成为重要决策依据。高校办学资源有限,因为哪个新专业热门就盲目“上马”而不考虑是否适合,很容易顾此失彼、折腾“失焦”。


上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