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英
“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021年9月,鲁迅诞生140周年纪念日的那一天,绍兴市鲁迅小学和畅堂校区里新建的“百草园”开园。这批入学不过20多天的学生,在开园仪式现场,绘声绘色地诵读着这出自鲁迅《故乡》中的句子,开启了有“百草园”相伴成长的小学生活。
给学生一个真正的“百草园”,让他们去探寻鲁迅小时候最为稀罕的事儿,拥有鲁迅在童年时最向往的生活,成为儿童最该有的模样,这是学校建造“百草园”的初衷。
学校的每一届新生,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便会跟着教师阅读校本教材《亲近鲁迅》的第一册,从而对鲁迅有初步的认识。而从这批学生开始,他们认识鲁迅有了新的方式,因为校园里有了“百草园”。
校园里的“百草园”是有魔力的
“老师,我在‘百草园’里找到了闰土给鲁迅讲稀奇事的场景。”
“原来,寿镜吾先生并不是鲁迅的第一位老师啊!”
“矮矮的泥墙根里真的能发现何首乌呢!”
校园里的“百草园”,是一个植物园,也是一个鲁迅文化公园。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展示的世界,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地还原。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光滑的石井栏,矮矮的泥墙根……还有《鲁迅与闰土》《鲁迅与寿镜吾》《雪地捕鸟》等铜雕,带每一个进入其间的学生回到鲁迅童年的世界。鲁迅的生平、鲁迅的作品、鲁迅的笔名、鲁迅的启蒙老师等内容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呈现于园中,让学生对园中的一切都充满好奇,而鲁迅成了陪伴他们成长的重要伙伴。
“……欢迎来到百草园。百草园,是鲁迅的童年天堂。大家看,这堵园墙上就有许多鲁迅童年的故事……”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片区域,是最受小朋友们欢迎的世界,一边是被称为‘酷虫家园’的泥墙根,一边是每季都有新面貌的菜地……”
一批一批来到“百草园”参观学习的大小客人,被几个一年级的小不点儿带着,听他们用稚嫩的童音讲述各种关于鲁迅的故事,推介这个神奇的园子。很多人惊叹,这些一年级的小娃儿说起鲁迅就像在介绍自己最为亲密的家人和伙伴。
这就是“百草园”的魔力吧!
打开“读”鲁迅的新方式
“老师,考考你,你知道鲁迅为什么会有100多个笔名吗?”
作为小讲解员之一的小曈充满神秘地指着园中的鲁迅笔名墙问起这个问题时,我着实愣了一下。这个似曾相识的问题,还是在带上一届学生学习六年级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向学生抛出的一个问题。记得当时是为了理解那句“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引例学习到这个关于笔名的材料。没承想,今天会被刚升入二年级的小曈问同样的问题。
“是考我!那你是已经知道为什么了?”
“当然!我们几个小讲解员为了不被客人难倒,去鲁迅纪念馆开展好几次活动了。关于笔名的故事,我们听了馆长的详细讲述。”
“还有这里,鲁迅到过的绍兴农村,我们也去看了几处。”一旁的小泽也插了进来,指着隔壁的刻有“鲁迅到过的绍兴农村”的墙面介绍起来,“鲁迅外婆家的安桥头现在已经成了一个文物保护景区。鲁迅到农村里去,有时候是去避难的,他还认识了很多农村小伙伴”。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为让学生“读懂”鲁迅而头疼,有些坊间流言甚至反映出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畏惧”。但这些“百草园”里的学生,对鲁迅的“阅读”是如此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试想,这些学生到了六年级,还会需要费好大力气去理解“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之类的知识点吗?
用“行读”的方式去“亲近鲁迅”,我们就这样打开了“读”鲁迅的新方式。“百草园”里关于鲁迅的一点一滴,无一不在触发着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一次次的“行读”,也让学生们日益感受到鲁迅的丰富、温暖和真实。
像鲁迅希望的那样成长
鲁迅历来主张“解放了我们的孩子”,“三味书屋”的死读书,他并不都认可,但对“百草园”的自由快活是绝对的留恋。校园里的“百草园”,神奇之处就在于它并非是围墙圈起来的一方生态,更是一个充满磁场的地方。鲁迅童年的乐园也成为学生们的乐园。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打开、用自己的途径去探究学校的这片“百草园”,探究百草园里的生命意趣。
5月,百草园中草药基地里的艾草和薄荷获得了大丰收。在“‘艾’与我们在一起”这一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后,学生徐梦艺便向我提出了大胆的设想:“老师,我想把用艾草和薄荷制作花露水的过程拍摄录制成小课堂,让更多的小朋友来学习和参与。”
于是,徐梦艺以主讲的身份拍摄录制了4个课时的视频,在“之江汇社团空间”中发布了“做花露水”这一学习计划,竟收获了大量粉丝。接着,她还推出了创意实践作品《向“百草园”借色彩》。此外,她巧妙地借助国庆游玩契机,利用自己的创意实践作业向素不相识的游客推广学校的百草园课程。我们不难发现,“百草园”正在悄然地让学生在这方小小的天地中真实地生长。
“百草园”里的学生,正如鲁迅希望的那样,勃勃地成长着……
(作者系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