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琴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鲁迅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人”。这一主张在今天依然焕发着光芒,依然可以成为引领学校教育的航标。
教育贵在“立人”,但在鲁迅的“立人”理念中,具体要立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该怎样以“立人”教育文化引领学校教育实践呢?
一、确立“立人为本,全人教育”的办学理念
“全人”是“立人”的具体目标和内容,也就是我们要立的人是完全的人,即完美和谐的人或全人格的人。“全人”教育理念在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一种新教育思潮,在日本被列为八大教育主张之一,是指人的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鲁迅的“全人”教育观更多的是从“以人为本”的“人学”思想体系出发的。这是他在长年的思考和探索之后发现的“救救孩子”的重要方略,也是他在卓越的文化实践中的智性体悟。以人的健全发展为本,而不是以某种工具性的标准为本,是其本质特征。它更强调人的完美和谐的发展,从而成为有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人。不同的时代,对人的健康个性、健全人格还会有特别注重的某些方面。所以,他在国家积贫积弱的状态下所要求的“完全的人”,就特别提出了“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显然是当时也是现在我们国家最需要的“全人”。
二、提炼“独立、独特、独创、独秀”的校训
在鲁迅“立人”教育文化引领下,学校以鲁迅的儿童教育观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积极探索让教育归依童心的最佳途径,将追寻童真、尊重童心作为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逻辑出发点,构建起了“独立、独特、独创、独秀”的完整的“立人”教育实施体系,努力打造充盈灵气、智慧、活力、激情的鲁小“四独”教育品质。
“独立”,即“独立的人格”。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一文中写道:“地球上至强之人,至独立者也!”对鲁小教育而言,“独立”重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独特”,即“独特的个性”。鲁迅在《两地书·四》中提到:“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结合实际情况,“独特”首在呵护学生的健康个性,鲁小将其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独创”,即“独创的精神”。“后起的人物,一定尤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这是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提出的理念。后起的一代要比前人更优秀,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必须从小抓起。
“独秀”,即“独秀的人才”。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还提出:“后起的生命,总比以前的更有意义,更近完全,因此也更有价值,更可宝贵。”而这“后起的”“更为完全”“更可宝贵”的生命,必然是一个立于天地之间的优秀的人。只有让学生在学会团队合作的基础上自信地发现自己、认可自己、赞赏自己,才能让他们得到更为充分的发展,成为“基础宽实、素质优良、特长明显、适应未来”的独秀人才。
三、培育“尊个性,张精神”的校风
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一文中提出:“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尊重每一位师生的个性,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是鲁小立生、立师、立校的必由之路。
四、形成“指导协商,适如其分”的教风
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说得十分明白:“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寿镜吾、藤野严九郎和章太炎等正是充分尊重学生、像朋友一样平等对待学生而为鲁迅所称颂。而鲁迅自己在长达18年的教坛生涯中,也一直如他在《两地书·四》中所言“要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主张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帮助其得到最好、最合适的发展。鲁迅为培养“天才”,甘愿做泥土;为培育“花朵”,宁愿做“腐草”;为建筑“高楼大厦”,宁愿做“一木一石”;为使青年登上高峰,自愿做被人践踏攀登的“梯子”。这种精神正是所有师者的榜样。
五、倡导“自己思索,自己观察”的学风
对于读书与学习,鲁迅在《读书杂谈》中提到:“看别的书也一样,仍要自己思索,自己观察。”他反对“只求记忆,不需思索”的学习方法,鼓励青年对未知的事物永远保持好奇心,不耻下问,勇于探索真理。这正是我们最应倡导的学习风范。
文化向上是生产力,向下是软实力,向内是凝聚力,向外是竞争力。学生的品性素养、教师的专业提升、学校的创新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在一种适宜的文化土壤里滋养出来的,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浸润”和“孕育”。
我们很庆幸“立人”教育文化带给了鲁小最好的滋养。根植在“立人”教育文化这片沃土上,我们通过文化立境、文化立矩、文化立课、文化立师、文化立生、文化立校等实施途径,办学取得了累累硕果。
(作者系绍兴市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