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实践作业实施利用社会调查、撰写报告和感悟等系列任务能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杭州银湖实验中学 郎超文 麻芦娟
本课题筛选了573份样本,从中提炼出利用假期项目化实践作业探索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揭示了学生对家乡、祖国的认同程度可通过系列精神指标测量,证实项目化实践作业是有效培育社会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
一、问题提出:项目化学习能否成为教育改革的抓手
项目化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趋势。从2020年起,笔者让学生在家乡开展“寻访先进事迹”社会调研,检验项目化学习对培养家国情怀的效果。
基于该社会调研,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1.通过访谈先进人物,学生能将党员的家国情怀转为自身对家乡、祖国的热爱。
2.项目化学习较之常规教学效果更显著,能触动人的内心,从而驱动自身行为改进。
二、研究设计:项目化学习成效评估的方法与工具
(一)研究方法及技术工具
本文采用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法对学生调查报告进行文本分析,借助NVivo11质性分析工具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利用Gephi软件对573份样本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
(二)研究对象及样本
本文以杭州银湖实验中学某一届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均为公民统招政策下摇号进入学校(民办学校),该年级共16个班,每班38人,剔除35份无效样本,共回收573份有效样本。
(三)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采取“背靠背”编码方式,结果显示,两名研究者编码结果高度一致,有个别不同之处经两人共同商讨后再次编码,最终使编码结果趋于一致。
2.效度分析
抽取为本研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人或物。在初次筛选出优秀的社会调研报告后,对每班样本随机抽取3名受访者进行事后访谈,并对39份补充材料进行分析。
三、数据分析:项目化学习效果分析与成效评估
(一)项目化学习效果分析:先进人物的中国精神与家国情怀的转换
为了检测学生对家乡、祖国的认同程度,笔者提炼了与“学生对先进人物的中国精神认同、自身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认同,表达热爱家乡、祖国的情感”表述相关的概念和范畴。
阶段一:开放性编码提炼概念
从记录中抽离先进人物具体事迹的概念,对已归纳的先进人物贡献进一步归类,获得抗战、抗洪救灾、爱岗就业、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等精神范畴。
阶段二:主轴性编码整合范畴
该阶段将概念和范畴重新聚合,提炼出事迹之间的内在逻辑。根据不同事迹展现的不同时代精神这一事实,识别出概念和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最终发现事迹总体可归纳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两个核心范畴。
阶段三:选择性编码形成核心范畴
借助“寻访先进事迹”得出两个核心范畴——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一步挖掘中国精神,据此整合全部概念和范畴。
通过三阶段编码,可以观察到先进事迹折射出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主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通过学生的访问及感悟撰写可以传承。由此证明,学生借助社会调查能够将先进人物身上的中国精神转化为对中国精神的认同,家国情怀隐含在中国精神之中。
(二)项目化学习成效评估:项目化实践作业对培养家国情怀的效果
对文本中提到“奉献自己”“我想我也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等类似字眼进行统计,利用Gephi软件绘制表格。从实证结果来看,学生对中国精神内涵的认同程度不同,具体分为以下两点:
1.项目化实践作业培养家国情怀
先进人物的事迹越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对其身上的中国精神认同度越高。接触先进事迹的不同会显著影响群体对某种精神的认同。
2.项目化实践作业推动深度学习
学生完成的项目化学习任务链越完整,越能达到深度学习,其表达的家国情怀越深厚。
四、文章结论:项目化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对573份样本数据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对先进人物的访谈,学生能将党员的家国情怀转化成自身对家乡、祖国的认同感。学生项目化实践作业完成度越高,其转化的家国情怀越强。
2.项目化学习较之常规教学效果更显著。通过项目化实践作业,如社会调查、撰写报告和感悟等能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五、教学启示:项目化学习应善用诸多元素
综上所述,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有如下启示:
(一)课堂教学需将家国情怀培养融于案例
学生的家国情怀可具化为抗战、抗洪救灾、爱岗就业、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师应多借助具体案例来强化学生对家乡、祖国的认同感。
(二)课堂教学与作业布置需创设真实情境
学生对先进人物认同感最高,说明接触越多与其同时期的先进事迹,家国情怀越能被激发。创设贴近学生的真实情境是课堂教学和布置课后作业的关键。
(三)课堂教学应善用史料激发学习兴趣
有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期离学生很远,但通过对老党员的访谈,学生内心能够燃起对祖国的热爱、对党员的敬佩。这说明选择合适的史料能够拉近距离,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