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班主任为主体的教师团队、学生和家长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因子,只有彼此信赖,才能形成强大的人际支持系统。
□宁波市奉化龙津实验学校 邬敏敏
在物质条件相对充盈的时代,儿童的心理需求指数持续上升,心理问题呈现低龄化、预警级别升高等趋势。本文从解决家校沟通疑难的角度出发,探讨协同理念下家校如何携手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协同理念下多元化解决家校沟通疑难的设计策略
(一)设计互联互通的人际支持系统
在班级管理中,以班主任为主体的教师团队、学生和家长是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因子,只有彼此信赖,才能形成强大的人际支持系统,有效解决家校沟通中的各类疑难问题。
(二)设计新颖多元的项目支持系统
聚焦当下家校沟通的疑难问题,设计家长能接受的、顺应真实诉求的项目学习课程,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调适良好的家校沟通状态。
(三)设计物化展示的评价支持系统
设计以成果物化展示为主的评价系统,构建“以评促育,以评促行,从起点看变化”的评价机制。
二、协同理念下多元化解决家校沟通疑难的实践策略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家校沟通中的疑难问题,从中筛选出普遍性问题,采用合适的模式,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
(一)问题完成式
问题完成式指的是班主任通过主题分享成功案例,在讲述和撰写中适时呈现解决途径及方法。班主任通过教育叙事展开现象思索和问题研究,将客观现实、真实体验、主观阐释融为一体。
(二)问题待解式
问题待解式指的是针对未完全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采用的解决方式。这些问题需要汇聚班主任团队的共同智慧。团队以“确立核心问题,揭示本质问题”“转为驱动问题,丰富当下体验”“设计认知策略,确认学习实践”“明确最终成果,进行总结评价”为纲,努力探索家校沟通不同维度之间的关系和德育价值,并沿着“细节重温,问题剖析”“情境模拟,问题再现”“问题讨论,情景辨析”“榜样驱动,换位演练”的思路,构建起家校沟通疑难问题的解决流程。
三、协同理念下家校互动式实践的优化策略
课题组针对家校沟通疑难问题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探讨,然而策略是否有效,需要与家长沟通后才能验证。因此,课题组采取边沟通边拓展家校共育空间的实践优化策略。
新时代家长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有的家长自己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除了日常沟通,学校更要创造更多的平台与机会,让班主任与家长的育人理念实现基本统一。
(一)主题指导式:家庭教育系列微课程
为保障家庭教育课程能主题式序列化地开展,班主任团队精心设计课程大纲、构建课程方案、编写课程内容,形成有特色的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家庭教育课程以专题讲座、个性辅导、班级授课等方式为主,辅以视频采集、线上教学等形式,跟家长进行全方位、全时空、全领域的沟通交流,促进家校合作。
(二)家校研讨式:家校教育沙龙
设计“一月一沙龙”活动,邀请专家型家长与优秀家长进班级,开展教育沙龙:在班主任专场,邀请家长与班主任围坐“论家教故事”,分享家庭教育中的喜怒哀乐;在学科教师专场,邀请家长与学科教师围坐“论成长故事”,在互动交流中达成个性化成长、思维品质提升、学习习惯养成等共识。
(三)互动探讨式:亲子沟通班会课程
亲子沟通班会课程把“读懂孩子”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将“读懂”分为“了解、理解、尊重”3个板块,将班会课内容划分为多个主题。在形式上,区别于传统班会课班主任一言堂说教的固定模式,由班主任或家长执教,亲子共同参与,促进双向交流。
(四)家校有约式:专家问诊把脉
以班主任为主导,入户家访或家长到校参加访谈,旨在更好地促进家校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学习环境、在家表现,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使家长主动参与到教育教学管理中。
为了真正解决家校沟通疑难问题,实现协同育人效果最优化,要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设计策略、实践策略、优化策略,搭建多维融合的设计系统,与家长开展多角度、多层次、多空间的沟通。
(本文系2023年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学生成长指导”专项重点课题CD2301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