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副院长、教授 龚上华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根本之要在于做好“大”这篇文章。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首要的就是明确大学的定位以及大学思政课的定位。一是要认清大学在思政工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清大学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认清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一体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要坚持把思政工作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思政工作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以品牌建设链接资源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高校的首要任务是把准方向、明确目标,整合各类资源,统筹各个学段,将思政教育的每种要素、各个过程和参与者全部纳入框架,而这亟须打造品牌集成各类资源。以杭师大马院为例,学院着力打造“浙里望道”思政品牌,传承坚守理想信念的“望道精神”,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和追求真理,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发出时代最强音。“浙里望道”思政品牌,下设同上一堂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以及流动的思政课等二级品牌,旨在将优秀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各行业先进模范、英雄人物、大国工匠等先进代表“请进来”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通过“浙里望道”思政品牌以课堂授课、讲座报告、实践指导等各种形式参与思政课教学,以直播方式共享资源共建联盟,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
二是以人才培养贯通环节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高校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既关系着一体化育人成效的彰显,也肩负着为大中小学培养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以杭师大为例,作为师范院校,学校与各级各类中小学有着天然的共生关系,每年为中小学输送大量的各学科毕业生包括思政专业毕业生。通过与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共同讨论师范生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习、见习、研习等各个环节,贯通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各个阶段,做到水乳交融、互融互通。
三是以基地平台建设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要打造专兼结合的“大思政课”师资队伍。积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合作,高校要主动对接中小学校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一方面要借助基地平台,锻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另一方面,要借助基地平台,把思政课开在田间地头,开在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的现场,开在博物馆、纪念馆等“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实践育人过程中推进学生的思想价值和家国情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