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以浙农林大学生通讯社浸润式育人探索为例
□浙江农林大学 陈胜伟
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网络的原住民,用好网络新技术、发挥融媒体矩阵作用赋能“微思政”,是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浙江农林大学新闻中心通过成立学生通讯社,打造基于微信、微博、视频、校报、广播、新闻网的“六位一体”融媒体矩阵并赋能“微思政”,12年来持续开展浸润式育人实践,在创新育人体系、探索育人举措、提升育人成效等方面取得实效,构建了高校融媒体矩阵赋能“微思政”育人的新模式。
一、聚焦问题,创新高校融媒体矩阵赋能“微思政”育人体系
(一)针对融媒体时代“微思政”育人平台不足的问题,建好覆盖面广且可持续的浸润式思政育人组织
“微思政”是基于融媒体平台,开展思政教育的新模式。面对融媒体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微思政”育人平台不足的现实情况,浙江农林大学于2012年整合了原广播电台、校报记者团等,成立了学生通讯社。通讯社每届在岗成员总数约300人,每学年根据换届离岗成员多少纳新,按照人岗相适、全周期持续接力的原则,全员参与学校融媒体运营。参与融媒体运营的学生,强化价值引领,纳入“毕业登记存档,专人定期回访”的培养闭环。许多成员毕业多年后,被聘为通讯社实践指导教师,延伸了思政教育的链条,实现了全过程“微思政”育人。
(二)针对校本思政教育融媒体产品缺乏的问题,打造“六位一体”融媒体矩阵和喜闻乐见的“微思政”产品
融媒体矩阵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形成了联动效应。学生通讯社成员参与基于微信、微博、视频、校报、广播、新闻网“六位一体”的融媒体矩阵的运营管理,在相应的岗位创作、传播正能量融媒体产品,浸润式接受思政教育。学校依托融媒体矩阵和全媒体平台,指导学生开发了大量多样化、喜闻乐见的“微思政”教学资源,并定期举办“闪亮新主播”大赛、记者节、听众节等活动,将思政教育以贴近学生喜好需求的形式进行持续渗透影响,起到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在组织策划、参与制作、观看学习中提升思政素养。
(三)针对融媒体赋能“微思政”育人路径不清的问题,构建形成校内校外协同、线上线下互动的“微思政”育人机制
在建强校内融媒体矩阵平台的同时,学校还在校外媒体、党政部门建立“微思政”特色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开展岗位实习实践。先后选派200多名骨干到新华社、中国新闻社、杭州市临安区融媒体中心等新闻机构实习,引导学生在真岗位上运营融媒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创作“微思政”产品的能力。学校还建立了全校新媒体联盟,引导各学院融媒体赋能“微思政”育人,通过课堂、广播、视频等平台推广“微思政”产品,推进融媒体赋能“微思政”线上线下全覆盖。
二、聚集资源,探索高校融媒体矩阵赋能“微思政”育人举措
(一)依托融媒体矩阵,构建“融媒体+微思政”机制
随着融媒体的不断发展,学生思政工作也面临新形势。微信、微博的普及应用,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影响极大。为发挥网络育人功能,浙江农林大学集聚资源打造了“六位一体”的融媒体矩阵,探索构建“融媒体+微思政”机制,让学生参与校内融媒体运营,参与创作包括党的方针政策、国家战略、师生典型、校园文化等内容的融媒体产品,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式地接受思政教育。
(二)制作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创建校本“微思政”教学资源
参与融媒体矩阵运营的学生创作了受欢迎的融媒体“微思政”产品。截至目前,先后组织“闪亮新主播”大赛等活动20多场,创制思政微电影、短视频、微信推文、典型故事、主旋律杂志、广播节目、有声小说等融媒体产品累计超过1万件。其中,“青春”系列微电影总观看量超过50万人次,成为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鲜活教学资源。
(三)规范学生通讯社运行,提升融媒体赋能“微思政”成效
学校建立健全通讯社运行制度,致力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将融媒体赋能“微思政”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完成实践任务可授予0.5~2个思政实践学分或第二课堂积分。通讯社下设记者团、广播电台、网络电视台、融媒体中心等二级机构,各机构与“六位一体”融媒体矩阵相互对应,强化价值引领和理想信念教育。如广播电台的138名播音员,4年接力录制有声小说《平凡的世界》,影响深远。学生们参与融媒体运营,提升了思政素养,传播了正确的价值观,产出的融媒体作品受众覆盖全校所有学生,并辐射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