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师周刊▪教学研修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4年5月24日 星期

杭高跟岗学习记


□泰顺中学 林德才

从遥远的泰顺山城出发,经过5个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站在杭州市凤起路238号那端庄大气的校门前。这里就是杭州高级中学贡院校区。

我们早就知道,这里曾是明清时期浙江乡试的贡院旧址。走在中轴线上那条宽阔的甬道,耳边仿佛响起几百年前学子们涌向考场仓促的脚步声。

甬道的尽头是一座红墙黑瓦的两层楼房,引导我们的教师指着一个房间,说那是李叔同当年住过的。他还说,鲁迅、李叔同、叶圣陶、朱自清等都曾在这里任教,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金庸、张抗抗等都是这里的校友,令我们不禁肃然起敬。

为响应加快“县中崛起”步伐,推进教育共富的号召,从去年开始,泰顺中学和杭高签约成为深化结对帮扶学校,开展紧密型合作办学,此前已有过多次交流活动。

此次,我们泰顺中学高三语文、数学教师一行12人,利用首考前短暂的停课,将在这所杭城名校跟岗学习一周,心里充满了无限期待。

在这里,我们受到了最热情的接待。副校长费红亮和教学处主任王建勋亲自迎接我们。费红亮是负责两校结对事宜的领导,为两校的交流付出很多心血。

他说,自结对以来,自己曾5次到泰顺,对泰顺中学有特殊的情感。费红亮是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曾多次为泰顺中学的师生开设讲座。

王建勋热情细心,为我们安排了专门的办公室,每天听哪位教师的课也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并提前在教室门口放好凳子。

语文教研组组长毕本弓、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宋军是指导教师,他们不仅多次为我们开课,经常陪伴我们听课,还耐心解答我们提出的疑问,倾心赐教。

杭高校园里的每一个人,连食堂的阿姨和校门口的保安,都对我们展露微笑。

每天,我迈进杭高的大门,走过甬道,穿过一进的拱门,进入二进、三进,深入杭高课堂,探寻高中语文教学密码。

我们先后听了十几节常态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边观摩教师的教学方式。

原以为,杭高学生是人人自觉、个个上进的,但我们观察到,也有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或无精打采地趴在课桌上。有一次在校门口,我们遇见了一个早读课迟到者,甚至有一节课上课前,我们还看见一位教师在大声训斥3个没有完成作业的男生……

对此,我们会心一笑,原来学生都一样,身上都带着青春期的顽皮和不羁。但不一样的是,杭高学生的脸上常常绽放笑容,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经常能够表达独到的见解,这是开放包容的学校氛围熏陶孕育的结果。

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杭高的教师并不是踩着上课铃声走进教室,而是常常提前几分钟就到教室与学生沟通。课堂节奏也要比我们快得多,教学风格朴素、踏实,注重积累,一节课的教学容量十分丰富,指导学生答题总是能抓住关键、一语中的。这引起了我们对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反思。

周二上午,两校高三语文教师集体备课,我们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纷纷抛出。宋军开玩笑地说:“正如今天集体备课的主题‘山海一道同风雨’,你们遇到的问题,我们一样也会遇到。”

周三下午的语文教研组活动上,两位年轻教师通过网络向远在泰顺的师生直播公开课。他们带领学生从面对人生困境的角度解读《登泰山记》,从探讨如何“破墙而出”欣赏《我与地坛》,让人耳目一新。我们有幸在现场见证杭高教师研究教材的精、深、透。

最终,我们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很多启发。在我们将要离开杭高的那天上午,一位年轻教师接到宋军的邀请,说集体备课时这位教师提出的一个问题当时没有很好地解决,想再和他讨论一下。

这位教师受宠若惊,欣然应约。宋军把他带到一家咖啡馆,一五一十地给他讲解。我们听后不禁感叹:“杭高教师竟如此敬业!”

一周的时间过得很快。我还记得,跟岗学习的第一天,我们刚听完一节课,在走廊遇到特意等候我们的杭高校长唐新红。他儒雅亲切,与我们一一握手,笑呵呵地说:“有什么困难只管说。”

唐新红曾经跟我们说:“你们也是杭高人。”这次跟岗学习,真的让我们感觉到自己也是杭高的一分子。


上一篇  下一篇
浙ICP备11065404号-3
Copyright@1984-2006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教育报刊总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